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入学动机对学习状态的影响*—基于教育射程理论的分析

作者:王 颖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本研究通过对15所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在校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学习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15所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在校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学习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定向培养和非定向培养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首要入学动机分别为提升科研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按照“教育射程理论”划分的不同类型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状态有所不同。研究认为,应该从加强科研训练、巩固学生研究基础,提高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比例、完善奖助体系,提高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服务等方面入手,提升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体育学 入学动机 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807.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3-0123-08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当年共录取研究生10708人。40年来,从1993年突破10万人、到2006年突破100万人、再到2018年的263.96万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进入世界大国的行列。2003年以来,在研究生扩招开始以及社会问责机制不断强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问题聚焦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发布,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层次。与其他学科培养高学历层次人才不同,体育学博士的培养不仅影响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蓝图,也对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样化的入学动机决定了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是潜心学术研究还是增加就业竞争力,是盲目跟风还是将学位作为职业升迁的资本?这些由动机引发的学习状态势必影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业成就和培养质量。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关注,本文拟对研究生扩招及全面收费背景下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和学习状态展开讨论。

 

二、文献回顾


[1]*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项目号GD17XLJ02)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受到2018年度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的资助。


(一)关于升学的理论视角

20世纪,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对于社会大众为什么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接受高等教育,学术界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扩张是社会对技术创新和发展、日益提高的就业技能需求的一种自然反应[1][2] ;而冲突理论的视角则在于,由于社会精英阶层希望实现和延续自身的优势地位,所以采用教育的手段保障自身及后代的成功[3]

针对亚洲地区在二战以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英国社会学家罗纳尔德﹒多尔(Ronald P. Dore)将其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发展进行了对比,在他看来,西方国家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学历逐渐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公认,从而成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提;而亚洲国家学历从一开始就成为进入现代生产部门的资格条件,从而导致了学历文凭的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导致“学历病”的爆发和蔓延[4]

同时,鉴于儒家思想在亚洲地区的影响,澳大利亚教育学家西蒙﹒马杰逊(Simon Marginsion)以东亚地区和新加坡为例,解释为什么这些地区在全社会范围内拥有极高的升学热情。西蒙认为,东亚地区的国家以及新加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热爱学习是一种对父母孝顺的行为,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能够促进个体在社会中实现向上的移动[5]

(二)关于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及职业选择

早期博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教授以及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西方学者就此提出了“学术职业”的概念。马克思﹒韦伯提出,“学术职业是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下的一种职业”,其不仅具有学术性,其从事者还以此获得物质上的回报[6]。在这种培养目标及职业导向下,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显得尤为单纯,即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掌握各自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但现实中,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部门科研需求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经费紧缩、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轨道的不确定性增加[7]博士毕业生就业选择逐渐向“非学术职业”倾斜。根据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的研究,北美、欧洲等教育强国的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低于40%[8]在我国博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我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职业选择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9]。职业选择路径


[1]Bell J,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Basic Books, 1972.

 

[2]Parsons T,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symbolic media of interchange, In P. Blau(Ed).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ociety structure,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75.

 

[3]Randall Collins, "Functional and Confil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vol.17, no.3, 1971, pp.337~347.

 

[4]Ronald P. Dore, The Diploma Disease:Education,Qualification,and Develop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5]Simon Marginsion,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and Singapore:Rise of the Confucian Model[G]//Kaur S,Sawir E,Marginson S.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Strategic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 New York:Springer, 2011.

 

[6]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7]Yudkevich M,Al,Tbach P G,Rumbley Le,Young Facul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SUNY Press,2015, pp.5~9.

 

[8]Mathieu J E,Taylor S R, "A Framework for Testing Meso-medi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vol.28, no.2, 2007, pp.141~172.

 

[9]赵世奎:《中国博士生教育规模结构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8期。


的多元化折射出博士研究生入学动机的多样化,非学术型的职业选择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

(三)教育射程理论

日本教育学院教育学家金子元久提出大学教育的“射程”理论[1]。他认为,学生在升学时其实已经做出了一定的选择,同时希望通过高等教育获得哪些成就在入学时已经有基本的判断。伴随动机的区别,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会呈现四种不同的学习状态,即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动顺应型和排斥型。

具体来说,高度匹配型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明确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其个人发展规划保持一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最高;独立型的学生也有较好的自我认知,但未必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在他们看来,高度教育所学的知识不能直接被运用,于是对各种课外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对高等教育本身传授的知识不感兴趣;被动顺应型的学生对自我没有清晰的认知,但受到社会及家庭的影响,对高等教育仍抱有较高的期待,会主动按照其要求去做;排斥型的学生自我认知更为缺乏,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有较低程度的契合,对高等教育主动保持“疏远”及淡漠。

(四)体育博士的入学动机

孟春雷、方千华通过调研对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他们认为,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入学动机主要类型依次为学术驱使型、理想驱使型、社会驱使型、工作驱使型、报恩驱使型和精神驱使型等6种,前两种为主要类型[2]

2018年,是我国高校扩招20周年,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已经从“量的扩增”转化为“质的提升”。本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尝试从学生的视角入手,基于调研数据,采用实证的研究手法,探讨扩招后我国体育学博士生群体的入学动机以及学习状态的关系;在借鉴大学教育射程理论的基础上,将体育学博士生划分的四种类型,同时吸取已有研究成果,借此思考我国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调查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于课题组于2017年6月在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3]等15所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在校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采用网络和纸质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为了便于比较,本次调研仅在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展开。

本次问卷回收276份,其中定向博士生占66.67%,非定向博士生占33.33%;性别比例为女生占36.23%,男生占63.77%;基本学制内(3年)博士生占71%,延期毕业(4~8年)的博士生占29%;硕博连读学生为5.8%,统招学生为94.2%。2017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实施的第三年,在此背景下,被调查对象中凡是基本学制内的博士生(2014级、2015级和2016级)均为全面收费背景下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群体;延长学制内的博士生(2013级及以前)则为政策实施之前选择入学攻读学位的学生,该政策是否存在影响会在实证部分加以考虑。

(二)博士入学动机的多样化

博士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借鉴前文提到的西蒙﹒马杰逊的观点,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我国,拥有博士学位是一种“扬名声,显父母”的荣耀;同时对于学生本人来说也是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选择攻读博士学位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研究生全面收费背景下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我们将在读博士生按照培养方式的不同,区分为定向(在职)和非定向(脱产)两种类别,借以区分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

 

                      

 

    图1 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首要入学动机            图2 非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首要入学动机        

 

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将入学动机分为六类。两类不同培养类型的博士生均有“提升科研能力”“博士情结”“名校情结”和“家人厚望”四个选项;考虑到两类培养类型博士的区别,在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中,我们增加了“有助晋升”和“盲目跟风”两个选项;而对于非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我们增加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暂时不想就业”两个选项。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只选择首要动机。

从图1和图2展示的结果来看,对于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动机排在首位的是“提升科研能力”,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8.37%,其次是“有助晋升”占21.74%,剩下依次为“博士情结”“名校情结”“家人厚望”和“盲目跟风”;

对比非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排在首位的入学动机则为“增强就业竞争力”,站43.48%,其次是提升科研能力占31.52%,其余依次为“博士情结”“名校情结”“家人厚望”,也有个别学生(2人,占调查比例的2.17%)表现出“暂时不想就业”、不想接触社会,愿意继续留在校园。对比两类不同类型的博士研究生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攻读博士学位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都是博士研究生入学的主要动机。但是与定向博士生不同,非定向博士研究生面临就业的压力,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通过学历层次的提升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是攻读博士学位的首要动机。除此以外,无论是“博士情结”“名校情结”还是“家人厚望”三个方面的因素均与前文提到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在我国,高学历、读名校可以视为是一种“光宗耀祖”的行为。也有部分研究生表现出“盲目跟风”和“暂时不想接触社会”,这些动机均会影响求学期间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成就。

(三)学习行为的多元化

我们借鉴日本教育学家金子元久的“教育射程”理论,将博士研究生划分为四种类型,即高度匹配型、独立性、被动顺应型和排斥型。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博士研究生入学行为的多元化(基于教育射程理论的划分)

博士研究生类型

人数(占比)

职业规划

对目前教育的满意度

经济压力

学生就读单位学科排名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A-及以上

人数(占比)

B+及以下

人数(占比)

高度匹配型

121(43.84%)

清晰

较小

72(59.50%)

49(40.50%)

独立型

57(20.65%)

较为清晰

较低

较小

30(52.63%)

27(47.37%)

被动顺应型

90(32.61%)

较为模糊

较高

一般

47(52.22%)

43(47.78%)

排斥型

8(2.90%)

模糊

一般

3(37.5%)

5(62.5%)

 

 

(四)不同类型博士生学习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利用统计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不同类型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在变量的选择上,我们将学生特质作为控制变量,考察学科水平(分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A-及以上和B+及以下)和培养质量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影响。在培养质量的因子中,我们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4]的基础上,结合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出课程体系、科研指导和教学服务三个指标来衡量培养质量。

我们将高度匹配型的学生作为参照组,分析结果见表2。通过计量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在将学生本身的特质作为控制变量以后,学科水平和培养质量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显著性影响。具体而言,A-及以上学科学生成为排斥型、被动顺应型和独立型的可能性比少;在培养质量的三个因子中,其系数均为负,意味着出现负面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培养质量的提高则会降低高度匹配型以外的三种类型的可能性,进而培养出更多的高度匹配型的博士研究生。

 

表2 不同类型博士生学习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排斥型

被动顺应型

独立型

系数B

Exp(B)

系数B

Exp(B)

系数B

Exp(B)

学生

性别(男生虚拟)

-0.104

0.712

-0.116**

0.875

0.81

1.009

特质

月可支配收入(百元)

-0.003

0.901

-0.003***

0.904

0.004**

1.012

培养方式(定向虚拟)

0.108***

1.089

0.037

1.041

0.182***

1.112

学科排名

0.402***

1.411

0.057***

1.067

0.301***

1.380

培养

课程体系

-1.701***

0.169

-0.391***

0.624

-1.597***

0.182

质量

科研指导

-1.408***

0.241

-0.307***

0.789

-1.301***

0.269

教学服务

-1.121***

0.237

-0.141***

0.819

-1.435***

0.293

 

 

四、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1. 高度匹配型博士研究生比例较高。本次调研按照“教育射程理论”对学生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高度匹配型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被动顺应型、独立型和排斥型,而排斥型的学生所占比例非常小,仅为2.9%。这与已有相似研究的结果有较大差异。表3比较了本次调研与日本高校学生调研及北京市高校学生调研的结果。

 

表3 各类型博士所占比的比较[5][6]



[1]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孟春雷、方千华:《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入学动机》,《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年第4期。

 

[3]按照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排序。

 

[4]鲍威:《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成果及其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学业状况的调研》,《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3期。

[5]窦心浩、金子元久、林未央:《解读当代日本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意识—简析2007年度日本全国大学生调查》,《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第9期。

 

[6]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高度匹配型

独立型

被动顺应型

排斥型

本研究调研结果

43.84%

20.65%

32.61%、

2.90%

日本高校学生调研结果1

41%

18%

13%

13%

北京市高校学生调研结果2

28%

5.7%

18.5%

47.7%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偏差,主要的原因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已有研究中,学者调研的对象主要为本科学历层次的学生,专业涉及各个领域;而本研究仅限于拥有体育学博士一级授权点下的在读博士生。一方面,相较于本科学生,博士研究生基本具备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有较好的学习表现;同时,拥有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本身也是学科实力的象征,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均有较好的平台和经验。所以本次调研结果中,代表着较好学习状态的高度匹配型和被动顺应型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本次调研所选取的时间背景也值得考虑。如前文所述,本次调研对象中,基本学制内的博士研究生占到了总调研人数的71%,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均为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以后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相比于以往的公费生制度,全面收费意味着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既有时间成本,也需要付出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生会影响到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

2. 非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压力。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非定向培养下的博士研究生,固然有提升科研能力的需要,但在各类动机中,排在首位的依然是就业动机,即通过学历层次的提升增加就业竞争力,这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下研究生就业压力逐年提升的社会背景相呼应。同时,调查显示,独立型和高度匹配型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优于被动顺应型和排斥型的学生。这说明了良好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学生更加专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3. 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困惑。对于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尽管在个人首要入学动机的选择上,为了提升科研能力而读博的人数占到了最高比例,但在实际学习的效果中,高度匹配型的非定向学生则多于定向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尽管有着良好的求学初衷和科研愿景,但定向博士在实际的学习中需要兼顾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往往无法保证充分的学习和科研时间,进而影响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习状态。

4. 学科平台的对培养效果的影响。调研和实证结果显示了学科评估结果A-及以上的学校,其高度匹配型的博士研究生较多,这与现实中学科发展的情况密不可分。教育部于2017年展开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是以“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为框架的评估指标体系[1],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力。这说明了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经过20年的扩招,实现了“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但优质的学科平台依旧对优质生源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仍是培养社会精英的重阵。

(二)思考

针对现状分析和调研结果,同时结合实证分析的结论,我们认为,对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入学动机和学习状态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黄宝印等:《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体系》,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zjgd/283613.shtml, 2018年1月8日。


1. 加强科研训练、巩固学生研究基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扩招已经走过15年,随着就业压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将升学作为暂时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并非出于个人兴趣,部分学生也没有较好的科研和专业基础。而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本科或硕士研究生阶段非体育学专业的博士生跨专业攻读体育学博士学位的并非少数。博士阶段属于专才教育阶段,跨学科交叉研究有助于体育学科的拓展与发展,同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需要加强跨学科学生对体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科研训练,在交叉领域开展研究,进而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提高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比例、完善奖助体系。调研结果显示,基本学制内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非定向远高于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原因是非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量和效率显著。因此在以后招生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非定向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占例,加大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的招生力度,强化综合学术能力评价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从而提升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非定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经济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资助,由于目前奖助的额度有限,多数博士研究生也存在兼职情况,并且此类兼职大多与专业无较强关联,对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习时间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需要进一步完善奖助政策体系,建立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强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

3. 提高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服务。调查显示,高度匹配型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分布在体育学科评估在A-及以上院校;同时,实验证实随着博士培养单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高度匹配型的学生比例更高。因此,体育学博士培养单位应注重课程体系、科研训练及教学服务等培养过程的完善。通过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完善,提升培养环节和教学服务水平,才能增强学生的满意度,提高体育学科博士研究生整体的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王颖,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广东广州 510006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