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赤字货币化可行吗?

2020-05-27 11: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财政和中央银行都是国家的“钱袋子”,历史经验表明,边界清晰、独立执行、相互补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发展。

编者按:

财政和中央银行都是国家的“钱袋子”,历史经验表明,边界清晰、独立执行、相互补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发展。近期,“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在政界、学界升温。两会召开之际,这一讨论涉及到赤字率、抗疫特别国债等财政政策将如何制定并实施,也是此次争论的重要性所在。本期文萃对不同学者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研究进行了汇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等风险

尹铭显在《全国流通经》2019年05期《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与历史实践》一文中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风险如下:1.恶性的通胀。正如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央行无节制地发行货币,将极容易出现德国式超级通胀。所以如何有效地控制货币发行规模,防止恶性通胀发生,将构成对决策者的考验。2.政府的惯性赤字货币化归根到底还是政府的财政行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只是其实现的工具,而长期的赤字货币化则会使央行丧失独立性,政府的惯性会构成对稳健财政货币纪律的挑战。由于政府的惯性,赤字货币化一般只有在特殊时期才被使用。对于赤字货币化过程中确保央行的独立性,一个解决办法是民众的QE,即央行跳过财政账户直接把资金投入民生或基建领域,当然这也需要考虑相应的公平、效率、立法等问题。3.执行的困境。如果假设政府已准备开始赤字货币化,并且政府与央行间有完美的协调,但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困境。困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增货币很难量化,二是政府的赤字将加重银行负担。

财政赤字货币化下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也可以看作是量化宽松的一种形式

郭玮在《经济问题探索》2018年第4期《财政赤字货币化与物价水平:理论分析与事实研究》一文中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也叫作政府债务货币化,意指财政当局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量的增加,财政赤字货币化下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其结果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也可以看作是量化宽松的一种形式。根据对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会加大这种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另一方面,我国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倾向,但是从更长的时间线,以及2015年后实行的地方债务置换计划,存在着间接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形式。并且这种间接财政赤字货币化造成了一定时期的通胀周期的形成,但长期内物价趋于稳定。

未来需要关注发达国家财政赤字货币化倾向的内在逻辑与外在溢出影响

闫坤,孟艳在《学习与探索》2020年02期《现代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3.0版》一文中认为,现代货币理论主张财政赤字货币化,主张互换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角色,试图为发达国家推行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提供理论辩护,因此受到美国政界人士的欢迎,同时,它关注到贫富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加之发达经济体零利率蔓延和政府债务攀升,一些市场参与者也认为该理论开启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新版本。但是,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现代货币理论离经叛道,理论逻辑含糊不清,政策建议和实践后果极其危险,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恶性通胀和经济失序即为明证。我们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属于相对极端的宏观经济理论,其真正转化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3.0版,还需要诸多前提和精心设计,寻求一个平衡点,未来需要关注发达国家财政赤字货币化倾向的内在逻辑与外在溢出影响。

确立符合现代经济特征和国家利益的财政赤字观

贾根良、兰无双在《教学与研究》2019年03期《现代货币理论的财政赤字观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谬误》一文中认为,主权货币制度之下的主权政府不存在预算约束问题,政府赤字开支挤入了私人投资并且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联系,政府赤字开支有利于提升国民收入并降低对于国外经济的依附。应该坚决地拒绝主流宏观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开出的政策药方,在公共财政的货币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我国的宏观经济治理,并根据主权政府的公共目的和赤字开支的社会经济效应来认识财政赤字。从而,我国应该摆脱紧盯财政账户的“理财”目标,将财政收支仅仅作为工具紧盯上述公共目的,让财政账户根据公共目的的需要和经济目标变动,形成新的功能财政政策,确立符合现代经济特征和国家利益的财政赤字观。(栏目主持:王玥)


编辑: 新闻中心-实习生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