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经济学知识的先验性

2020-06-17 11:32 来源:深圳特区报
经济学是建立在公理上的演绎体系,具有先验性。正如量物体的长度前首先要有一把尺子,人们要想深入地解释世界也首先需要掌握理论,经济学知识就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如不借助于可靠的理论,对现象的解释必然陷入随意性。

先验性知识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趋势,它和人们观察到的具体现实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因为具体的现实总是受很多因素影响。是非常荒唐的。

经济学是建立在公理上的演绎体系,具有先验性。正如量物体的长度前首先要有一把尺子,人们要想深入地解释世界也首先需要掌握理论,经济学知识就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如不借助于可靠的理论,对现象的解释必然陷入随意性。

假设的现实性与逻辑的可靠性是构成“先验”的两个条件。很多人无法理解“先验”,他们把科学性与可验证性联系在一起,认为任何的理论都需要验证,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举个例子,“政府不能既扮演裁判员,又扮演运动员”就是先验的经济学原理,它不需要经验验证。又如,“没有市场价格,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无法实现”也是先验的经济学原理,不需要经验验证。还有,如“边际效用决定价值”,“有资本积累才有经济发展”等等都是先验的经济学原理,无需验证。

如同物理学的研究是去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一样,经济学的研究是发现人类社会的法则,而学习经济学就是去理解和掌握这些法则。这些法则,如“计划经济行不通”或“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等是很重要的,因为一旦一个社会背离了这些法则,这个社会就要受惩罚。当一般性法则被不断认识并得到遵循时,经济的繁荣才有可能性。这就如遵循牛顿提出的物理学原理,才能把卫星送上天一样。

“先验为真”的经济学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先验的,如“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确切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社会是个体的人构成的,我们理解社会只能从个体的人出发。二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先验的,本文前面已经给出一些经济学原理的例子。就像数学、逻辑、物理、生物都不是多数人能够熟练掌握的知识一样,经济学知识也存在认知门槛,不是人们能够轻易掌握的。

虽然经济学知识是先验的,但它并不独立于经验世界,这是因为经济学的假设必须是“现实的”,即在经验上具有一般性,如米塞斯的“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就是这样的假设。正是这种现实的假设,把先验的经济学和经验世界“挂起钩来”。现实的假设加上可靠的逻辑,使经济学具有科学性,也使我们能够运用它来理解经验世界。

很多实证主义者无视经济学的先验性,他们的研究往往是先给出假设,然后搜集数据或案例等经验材料去验证。这种方法显然是有局限的,因为任何一个观点或假设都可以找到证据去支持或自圆其说,也可以找到证据去反驳,因为证据是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的,或者说证据本身就是一个“理论现象”。即便具有很多证据的观点都不一定是对的,比如张五常,他在很多地方看到存在“地方政府竞争”现象,并用此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好像很有道理,但却是一种值得商榷的解释。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释放无数个体的创造性的结果,而不是地方政府竞争的结果。前者是先验的解释,有可靠的逻辑支持,而后者是经验性的解释,是随意性的。如把中国的经济增长归为地方政府竞争,那就等于为政府配置资源背书,为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背书,也等于否定了斯密“政府只能当守夜人”的经济学常识。

实证主义者借助的是数理或统计等方法,而这些是技术工具,不属于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是理论工具,不是技术工具。经济学的特色是理论工具的运用而不是技术工具的运用,但现在经济学期刊上充斥着实证文章,使人误认为经济学研究就是如何运用技术工具。

当然,“经济学是先验的”并不意味着先验的经济学穷尽了所有的有关经济活动的知识,事实上很多有关经济活动的知识是经验性的,是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如资本市场中的“追涨杀跌”或“羊群效应”就是这样的经验性知识。有的经验性知识也具有“常规性”,但和先验的经济学原理的“一般性”是有根本区别的。

先验性知识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趋势,它和人们观察到的具体现实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因为具体的现实总是受很多因素影响。当先验的知识与具体的现实不符时,不能说明先验知识错了。很多情况下,正是因为人们没有遵循先验的原理,才产生了某种经验现象。如用这种经验现象来否定先验性知识,那是非常荒唐的。

先验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各有其适用范围。前者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判断一般性的趋势或在解决问题时遵循一般性原则,而后者对人们解决具体问题是有帮助的,如“如何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打到一辆车”这样的经验知识对人们的出行显然是用的。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编辑: 新闻中心-实习生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