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构建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0-06-23 15:4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此后,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政府职能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目标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宏观微观经济社会政策及对外贸易措施相继出台并付诸落实。《意见》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为中心,以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针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完善产权制度和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政府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保障等七个关键性领域提出了改革任务,其目的就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健全改革的推进及激励机制,改善制度供给,促进我国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同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康成文

提要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其酝酿和提出、建立到完善阶段,经历了四十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的落实,我国深化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更加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将发挥制度优势走向更加繁荣昌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八个方面系统地设计并提出了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完善领域和任务,成为我国在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其酝酿和提出、建立到完善阶段,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既是提出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背景、建设历程以及现阶段的新形势解读该《意见》,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坚定信心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背景及建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动力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时期。

4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谋划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4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创新突破,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变,为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村经济取得了超常规增长。1979年11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至城市,同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城市部门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重要性。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有序地开设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提供政策支持,使其得以借助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技术管理优势以及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及其实践过程看,1978-1991年是改革开放思想、理论及政策的生成和发展时期,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起步和摸索阶段。

1992年2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为党和政府确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年的十四大报告在肯定市场对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基于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开放型经济”。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政策指引下,我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末我国成功取得WTO成员国地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取得WTO成员国地位,意味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阶段和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以及以开放促改革的新阶段。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落实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但是,我国经济在1979-2011年保持了长达33年年均9.95%的高速增长后,于2012年经济增长率降至7.9%,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并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相互叠加,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并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政府职能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目标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宏观微观经济社会政策及对外贸易措施相继出台并付诸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布局的规划以及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和对外贸易措施的确立和实施,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政策框架体系的形成(见下表)。这些治国理政政策框架体系的各项内容立志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现实及历史意义,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意见》的现实意义及展望

从上述分析梳理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历了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中心的体制完善过程。随着进入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目前我国尚存在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资源配置受阻,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不强,高质量发展受到体制机制性障碍等问题。《意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深度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提出的行动纲领。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行动目标。《意见》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为中心,以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针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完善产权制度和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政府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保障等七个关键性领域提出了改革任务,其目的就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健全改革的推进及激励机制,改善制度供给,促进我国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同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意见》的落实,我国深化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更加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将发挥制度优势走向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