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访历史学者肖敏

2020-06-30 11: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应该说左宗棠对曾国藩总体印象不错,但“才具稍欠开展”说明左宗棠觉得曾国藩才略平平,而此时曾国藩已官居二品,左宗棠还只是湖南巡抚的师爷。曾国藩识人的智慧、待人的诚心和用人的宽厚情怀,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现代人上了一堂深刻的人才管理实践课。历史学者肖敏■深圳特区报记者赵鑫提要曾国藩识人的智慧、待人的诚心和用人的宽厚情怀,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现代人上了一堂深刻的人才管理实践课。

“诚”是曾国藩用人的法宝,也是他做人的底色。

历史学者肖敏

■深圳特区报记者赵鑫

提要

曾国藩识人的智慧、待人的诚心和用人的宽厚情怀,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现代人上了一堂深刻的人才管理实践课。都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社会上也充满了对人才重要性的讨论,但是,仅仅认识到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学会识别人才、对待人才、使用人才,掌握人才管理的“方法论”,才能让人才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人才无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深圳来说,人才是奇迹的缔造者,是深圳得以高速发展的“秘笈”。深圳因人才而兴旺,如何聚集人才、使用人才、为人才打造适于其发挥所长的优质环境,是深圳一直探索的命题。我国历史上,善识人者并不鲜见,而曾国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他推荐的人才曾遍布各行各业,甚至出现“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的景象。近日,《羊城晚报》原高级编辑、历史学者肖敏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开讲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智慧,听众反响热烈。深圳特区报对肖敏进行了专访,她向记者讲述了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她认为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智慧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肖敏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实现梦想、要持续兴旺发达,最重要的是靠人才,这被人们视为一条普遍经验。但纵使人们知晓了这条经验,在历史上,仍然有国家长期贫穷落后,成为失败的典型,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和决策者在识人用人的方法上。

世界上本无庸才,所谓的庸才也只是管理者和决策者没有识别出其才能,没有把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才能不仅在于个人是否表现卓越,更在于能否在看似平凡普通的人当中发现不同人的优点和潜质、发挥才能,进而带领组织朝着更加远大的目标前进。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这样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肖敏看来,曾国藩就是这样的管理者,他把识人用人之道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藩生于1811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是具备“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圣人。曾国藩以善于用才著称,他始终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人才是致胜的法宝,人才集聚得越多,国家强盛的希望也就越大,纵然影响治国优劣的因素数之不尽,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是排在第一位的。

二、用人之道,以推诚得人心为本

肖敏讲到,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以推诚得人心为本。她解释说,曾国藩的“诚”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自诚之道”,凡事都诚心诚意地做;其次是对他人要真诚,这样才能“无人不可以为友”,别人皆会被其诚心所打动;最后是对国家忠诚,忠诚是报国之本,有了忠诚之心,才能“一呼而百应”。

曾国藩的“诚”尤其体现在他对湘军的建设上。湘军本是一支地方武装力量,但战功赫赫,丝毫不比清朝“正规军”差,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湘勇”,队伍中涌现出许多著名将领。

“诚朴”是曾国藩对湘军的要求,他认为湘军首先要练好“内功”,磨砺品质,须诚实、质朴,踏实肯干。湘军选拔士兵也必以朴实之人为主,而对于“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则概不收用。

对于招揽人才,曾国藩更是秉持一个“诚”字。湘军建立之初,缺饷少粮,人才招募极为困难,但曾国藩坚信以诚待人,人才必会为其所用。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就有感于曾国藩的真诚,而归入其麾下,彭玉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彭玉麟原是一个举人,因他心爱之人去世而变得萎靡不振。曾国藩知道彭玉麟的才能,其对水军管理十分擅长。曾国藩三番五次上门求教,请他出山。为了让彭玉麟尽快振作起来,曾国藩陪他谈诗论史,还陪他去青山寺烧香,以排解他心中的忧愁,最终彭玉麟终于被曾国藩所打动,归入其账下,协助曾国藩对湘军水师进行改制,之后成为长江水师的统领,立下赫赫战功,而长江水师之后也成为北洋水师的主要力量。

其实,不仅是对彭玉麟,曾国藩对其他人也是推心置腹,以诚待之。曾经有将领生病了,曾国藩把他接进家中,特意请名医调养,还亲奉医药。近代思想家薛福成这样评价曾国藩:“其待部下,一秉至诚将士来谒无不立时接见,殷勤训诲,或有难办之事,难言之隐,鲜不博访周知,代为筹画,别后驰书告诫,有师弟督课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故非常之士与自好之徒,皆乐为用,而国藩见有善则无不极口称誉。”

曾国藩尤其看重对国家忠诚之人,把“忠义血性”放在用才的第一位。他在《治心经》中写到,“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意思是说,君子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忠诚,天下大乱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奸诈的手段来夺取胜负,想办法让别人处于危险的境地,怕难避害,不肯出力来拯救天下危难。唯有忠诚的君子,才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天下百姓做出贡献,为了国家,不惜抛却自己的生命,视死如归,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曾国藩重用塔齐布,就是因为他“忠义血性”。

塔齐布本来只是绿营里的一个守备中队长,官职低微,但曾国藩知道此人对国忠诚,视死如归,便向皇帝大力举荐,他甚至还保证,塔齐布如果临阵退缩,就愿与他同受责罚。在岳州之战、九江之战、湘潭之战中,塔齐布没有辜负曾国藩的期望,每上战场都冲在前线,遇敌毫不畏惧,屡立奇功,后被提拔湖南提督。值得一提的是,塔齐布还曾在左臂专门刻下了“忠心报国”四个字,提醒自己深刻要为国尽忠,为此民间还把他比作“岳飞”。

选用有忠义血性的人为将,整支军队就可以达到“以类相囚,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的效果,而以这种思想为主导的军队,能够精诚合作、紧密配合,为共同的目标而战。

可以说,曾国藩把“诚”刻在了骨子里,也贯彻到了他的用人实践中。他先以“诚”要求自己,处事以诚,待人以诚,用人以诚,再用“诚”影响别人,使其领会“诚”之真谛。“诚”是曾国藩用人的法宝,也是他做人的底色,“诚”带给了他高贵的品质,也让他得到了聚才的力量,牢牢抓住了人才的心。

三、爱惜人才,要善于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肖敏认为,我们虽然常说鼓励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该让后人超越前人,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曾国藩是其中之一。肖敏特别举出曾国藩重用左宗棠的例子,她认为,曾国藩是真正爱惜人才之人,他大度容人的品质尤为可贵,因为它不仅能看到左宗棠的才能,更能包容他的缺点,正是得益于曾国藩的重用,左宗棠最终成长为“一代名臣”。

左宗棠才能卓著,但自视甚高,还是个暴脾气。他自号今亮,取当今诸葛亮之意。起初,他看不起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说: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应该说左宗棠对曾国藩总体印象不错,但“才具稍欠开展”说明左宗棠觉得曾国藩才略平平,而此时曾国藩已官居二品,左宗棠还只是湖南巡抚的师爷。

有一回,二品总兵樊燮调到四川去任职。临行前,樊燮向巡抚告辞,因为没有向旁边的左宗棠行礼打招呼,左宗棠就跳起来,一脚把樊燮踢开,大骂让他滚出去。这位二品大臣深感受辱,马上向皇帝禀告,皇帝听了十分生气,下令彻查,如果发现左宗棠确实有此狂妄之举,就定他死罪。

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着急,就赶紧向皇帝保荐左宗棠,还特意请了当时文笔甚佳的状元潘祖荫写奏折,奏折有两句话流传至今——“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湘军大臣也纷纷向皇帝求情,最终保住了左宗棠的性命。但是,死罪虽免,活罪难逃,皇帝派左宗棠到曾国藩的军营,让他戴罪立功。

左宗棠到军营后,曾国藩处处照顾,给他施展拳脚的机会,凡左宗棠有立功表现,曾国藩立马向皇帝禀报,仅过了十九天,左宗棠的官位就被升至四品。

一次,曾国藩语重心长地问左宗棠,以后究竟想要做什么?左宗棠说他只想在乱世领兵打仗。曾国藩为实现左宗棠的心愿倾力支持。左宗棠一生最值得被铭记的功绩就是收复新疆,但若没有曾国藩的鼎力相助,左宗棠的收复之路恐怕会是另一种结局。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之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沙俄又侵占新疆伊犁。左宗棠临危受命,任钦差大臣专门督办新疆军务,力图收回失地。但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根本没有足够的钱粮供给左宗棠行军打仗,此时曾国藩雪中送炭,伸出援手、倾力相助,把虽然已经裁掉九成兵力的湘军中最能打仗的一支队伍全部交给左宗棠调遣,由于曾国藩正任两江总督,管辖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他便向左宗棠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饷、装备等军需,为收复新疆之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左宗棠取得最终胜利,这也是中国近代抵抗外侮史上,中华民族难得一见的胜利。这一壮举不但为全体中国人所赞叹,也得到外国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1890年,有位叫史密斯的美国人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评论道:“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卓著的。”这些功绩是左宗棠创造的,但同时也是曾国藩成就的。

经历这些,左宗棠真心敬佩起曾国藩来。曾国藩逝世时,左宗棠写了一幅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正是曾国藩的谋国之忠、知人之明,才赢得了左宗棠的“自愧”,而不论两人是协力同心还是指出对方错误,目的都是为了尽忠国家。左宗棠的这副对联一半在挽曾国藩,一半在责备自己,一半在颂扬曾国藩的道德品格,一半在抒发自己的感情,满溢出对曾国藩的赞赏与钦佩。

曾国藩识人的智慧、待人的诚心和用人的宽厚情怀,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现代人上了一堂深刻的人才管理实践课。都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社会上也充满了对人才重要性的讨论,但是,仅仅认识到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学会识别人才、对待人才、使用人才,掌握人才管理的“方法论”,才能让人才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

(本文源自对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第1160期嘉宾的采访)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