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原创 > 

致敬特区建立40年 开启新征程

2020-08-26 17:13 来源:深思网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四十年来,各方面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深思网特约评论员 邓达奇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四十年来,各方面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回望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初见成效,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怎么改,中央到地方仍在探索。在此背景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成了迫切需求。广东省委提议在深圳等地建立加工区并给予特殊政策,率先吸引外资以改善现状。邓小平同志遂提出改名为“特区”,正式拉开深圳经济特区的序幕。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科技创新令城市运行高效便利

深圳用前所未有的“深圳速度”发展经济,卓有成效。如今,深圳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汇聚了全市各区、各部门的100多类业务数据、28万个视频监控,以及全市300多个GIS业务图层和80多个重要的业务系统,构建了深圳市“1+12+N”一体化指挥体系;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改变了以前“一车两人三水壶”的传统模式,通过部署智能巡检解决方案,将昇腾人工智能处理器植入全市输电杆塔,现场巡视时间从20天降至2小时,巡检效率提升了80倍;基于华为“沃土数字平台”,深圳进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清视频、5G、物联网等ICT资源统筹,实现了城市全域数据融合,打破了烟囱式的IT架构,完成应用场景创新。

同时,深港合作也取得重大成果。两地在深港澳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文化、旅游、会展业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尤其是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侧重区域合作,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打造区域中心,并作为深化深港合作及推进国际合作的核心功能区。

近年来,深圳先后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和国家首批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被称为“最互联网城市”。在一往无前的改革大潮中,向市场经济注入活力,深圳以强区放权改革再度释放制度红利。针对市强区弱、权责不对等、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深圳用清晰的定位和主动放权的力度,增强了区级政府的能力,提升了政府管理水平,打造出一流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在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上,深圳经济特区一直是领跑者。过去4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包容性和竞争性在这座城市得到完美融合。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深圳又被赋予了一项新的使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四十年硕果累累,深圳成功地从边陲小镇变成便利、高效,与港澳地区密切合作发展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并将在大湾区发展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法治建设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经济的发展,各领域的需求和规范带动法治建设的长足进步。研其蜕变过程,深圳的法治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立法先行先试。深圳市作为同时拥有特区立法权和《立法法》修改前所谓“较大的市”立法权的城市,在地方立法先行先试方面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在内地被各种条件限制时,深圳率先以信息化手段破解执行难问题,优先搭建智慧信息平台,深入推进司法制度改革,推动重大改革配套立法,一系列成效使得深圳成为全省两个依法治省先进市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发布的《法治政府白皮书》显示,自2013年至今,深圳在法治建设方面一直名列前茅,2018年在参与评估的一百个城市中位列第一。三是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新目标。前海法院创新发展多元高效的纠纷争端解决机制联动整合自贸区纠纷解决资源,将前海打造成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当下建设法治示范城市,是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深圳如何释放出更大的法治红利,这是新时代的一道“必答题”。这意味着,深圳要继续保持“优等生”的领跑姿态,正确处理“蓝图”与“施工图”的关系,继续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深入迈进提供“深圳样本”,努力成为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在创新中凝聚文化自信

一个城市的崛起,除了需要经济法治等方面的硬实力,文化等软实力的发展同样重要。2008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6年深圳出台了《深圳文化创新2020》,提出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153项任务全部启动并逐项落实,列出城市文化清单,推出品牌文化活动,建设特色文化地标与公共文化空间等举措构建“五大体系”,培育着深圳的”精气神”。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一批年轻又极有活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原生动力和文化滋养。视障阅览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使深圳昂首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零门槛”时代;158万名志愿红马甲、300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人均捐款全国第一,打造深圳特有移民文化及志愿者文化;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一带一路”音乐节,使深圳日益走向世界。

深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探索特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全民阅读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回溯40年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用实干敢闯的精神不断创造文化成果。创意构想在这里落地生根,各地优秀文化在这里交融创新,融合业态在这里展翅逐梦,深圳文化产业也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面对建设文化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深圳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打造富民和谐优美环境

硬软实力的相互提升离不开深圳四十年来以人民为重心的发展理念,同时实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1915元提升至2019年的62522.4元,34年增长26.6倍,年均增长10.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19年的43112.65元,34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达10%。深圳不断改善民生,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事业,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深入进行分配领域改革,大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深圳环境质量优越,2019年,全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及一氧化碳年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保持为优,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处于一般(三级)水平;辐射环境状况良好,继续处于国内城市领先水平,真正实现了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双提升。

为了永葆生态“高颜值”,深圳划定了“生态红线”,致力于打造“绿色之城”。未来的深圳,必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释放更多的“绿色福利”。深圳正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2020年,四十岁生日的深圳特区被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等重大光荣使命,海纳百川,务实创新,锐意进取仍将是深圳的主旋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深圳,将以更大格局、更大担当、更大作为的态度开启新征程。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副研究员 邓达奇 )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