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

作者:韩俊 金伟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回顾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其历史逻辑主线便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回顾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其历史逻辑主线便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站起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逻辑起点:我们从“站起来”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初步形成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富起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逻辑中点: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历史转变。“强起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逻辑终点:我们实现由富到强的历史飞跃,开启“强起来”新征程,在习近


[1]*本文系2019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号SZQ201927);2018年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长效机制探究”(项目号SZZX201801)的阶段性成果。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必然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条发展主线层层递进,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创新、发展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5-0005-08

 

 

一、“站起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逻辑起点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著名讲话,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指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1]。自此以后,“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了家喻户晓的话语。为了“站起来”,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代价,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此献出宝贵生命。为了“站起来”,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我们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当时国家的经济结构除了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经过3年经济恢复,毛泽东认为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全民所有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为此,我们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就是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人民民主政治也在不断发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和国首部宪法规定了国体和政体,人民代表


[1]1《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3页。


大会这一新中国的根本制度确立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基本政治制度建立,我们才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我们站起来了,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下来就是解决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如何站稳的问题。毛泽东认为,站起来之后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巩固新政权。从当时国际形势来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敌视我们,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经济上对我们封锁禁运。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是落后的农业国,并且经过常年战争,国内百废待举。此外,我国工业基础也十分落后,毛泽东谈到工业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如果这种落后状况不能得到改变,我们仍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我们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其实,发展工业其目的有二,其一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其二是为了发展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提出:“我们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工业国家。”[2]1945年毛泽东提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3]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4]虽然毛泽东提出工业化,但这并仅限于工业领域,他曾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


[1]456《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第316页,第207页,第329页。

 

[2]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74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页。

 

[4]7《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起来。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1]我们既要工业,也要发展农业,总之“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2]。前进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在工业化建设道路上,发生了大跃进,出现了挫折。随后,毛泽东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及时采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进行经济调整。毛泽东总结建设经验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3]1961年初,毛泽东认为,“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4]1962年他又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5]从新中国发展情况来看,毛泽东的总结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经过我们党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国家工业水平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明确指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两步走战略。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展示了中国战略规划和发展蓝图,这个蓝图一经确立下来,就没有变过,即使在繁乱的“文革”岁月。1975年,周恩来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并指出:“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


[4]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6页,第302页。

 

[5]3《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9页。


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可以看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对两步走战略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路线图。

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通过抗美援朝,在气势上压倒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在社会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科技、教育、医疗等社会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发展工业,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在军事外交方面,我们成功研发了核武器,恢复联合国席位,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外交压力得以缓解。在毛泽东逝世前,我们搞了四个五年计划,整体来看“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4956.4亿,工业年均增长11.1%,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领域。”[2]正如邓小平说:“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是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3]由此来说,毛泽东让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站起来,并且站稳了。坦率地讲,改革开放前30年,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面貌,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不可逆转地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富起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逻辑中点

在社会主义初期探索与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成功与挫折。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我们把社会主义公式化、模式化、苏联化,认为“一大二公”才是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以来的“大锅饭”平均主义思维,不仅挫伤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还不利于发展生产。如


[1]4陈晋:《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22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


何让广大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如何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打破“大锅饭”思维,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归纳起来,我们党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生产问题。在历史关口,我们召开了具有转折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这次会上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始终。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解放思想是相对封闭僵化来说的,邓小平首先要扫除迷信盛行和唯书唯上思想,破除长期以来人们思想上的藩篱,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既要防“左”又要防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有不少人对改革开放提出质疑,比如姓“资”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关于市场和计划问题,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可以搞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问题上,邓小平认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也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判断改革和各方面的工作是非得失应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总的来说,“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由于始终自觉地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我们党因此能够破除一切干扰,既反对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摒弃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既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又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措施,从而能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依据。


[1]3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第312页,第313页。

 

[2]邱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红旗文稿》,2017年第14期。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初级阶段的总路线,这一点恰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表现。邓小平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让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3]党的十六大仍然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我们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是低水平、不平衡的,如果要实现更加充分的小康,依然需长期的努力奋斗。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充分肯定我国社会发展成就,但也指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还是没有变。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1980年5月,针对一些人因为党的政策调整而产生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问题,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 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4]邓小平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他直观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不多,社会发展滞缓,同世界其他先进


[1]4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第379~380页。


 

国家、地区差距加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体现出来。尤其是周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更让邓小平倍感压力。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访日期间的见闻,给他带了极大的震撼。此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2]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南方谈话之前,邓小平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是从反面来说什么不是社会主义,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平均主义、两极分化也都不是社会主义。直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才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这样一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放开手脚建设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经过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努力,我国基本上建成了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遗憾的是,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还是出现了重大失误,曾经一度把经济建设放在一边,转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落后的社会生产严重制约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温饱问题是当时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前夕,我国超过8成人的生活费达不到每人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很显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把发展视为硬道理,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是


[1]23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第172页,第364页,第373页。

 

[2]5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第194页。


刻不容缓的大事。邓小平从国情出发,开始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问题。1979年3月,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而后,邓小平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2]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不久之后,他再次提到“小康社会”的概念。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小康生活,就是邓小平指定的奋斗目标。当然,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步就能够完成的。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我们可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直到十三大把“三步走”战略正式确立下来。“三步走”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战略规划。在1981年至2050年这段时间,邓小平指出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最终我们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我国发展快速平稳,邓小平所讲的前两步已经超前完成。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21世纪头10年,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党100周年,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六大,我们重申了第三步,要求21世纪头20年,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事实上,党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科技水平;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是我们实现“富起来”的必由之路,实现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伟大功绩。邓小平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改革封闭僵化的体制障碍可以解放生产力,通过对外开放可以搞活经济。在安徽小岗村获得改革成功之后,邓小平更加坚信: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这一点邓小平看得十分准确,那个时候,老百姓生活水平偏低,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摆在我们面前最大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

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在南方谈话时,邓小平再次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我们是难以取得今日发展成就的。事实上,我们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节上的修补,这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又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系统性、全面性的变革,这不仅是在经济体制方面,事实上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其范围广、涉及面大,既有生产力的也有生产关系的,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上层建筑,既有体制层面又有思想观念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提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开放来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3]我们需要国际市场,把国内国际结合起来。此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我们必须向这些国家学习,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有优秀成果,这样才能不断发展自己。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已经形成开放型经济格局。

我们一直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道理很简单,因为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1978年我国当时的GDP是3654亿元,截至2018年底,我们的经济总量突破了90万亿大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均GDP由381元上到65000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贸易货物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稳定解决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第90页。


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了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国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超出历史任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我们7亿人成功脱贫,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从物资短缺到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总之,邓小平站在历史风口浪尖,扭转了中国落后的困境,把中国带入新的历史时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响应人民呼唤、顺应时代要求,合乎历史潮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他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代课题,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掀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一页。中国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顺势而为,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此后,江泽民、胡锦涛等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这些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让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转变。

 

 

三、“强起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逻辑终点

由富到强,是中国几代人的历史夙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系列治国理政的指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砥砺前行、极不平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可以说,“强起来”是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余年历史发展必然趋势。近代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又“穷”又“弱”必然被人欺负。现实告诉我们,富不代表强,世界有些很富裕的国家却仍遭到欺负,只有既“富”又“强”,才能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新时代我们提出“强起来”的奋斗目标,这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具备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

这5年多的发展说明,我们国家事业发展从指导思想、观念理念、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社会氛围、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以往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得到明显改变;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破解阻碍生产发展体制障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全面依法治国,司法领域不公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我们加强党的对意识形态工作,社会思想舆论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的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大国外交,我们在国际力量对比面临的不利状况明显改变;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5年多来,我国全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能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这些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强起来”提供了方向性、全局性、决定性、长远性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让我们民族实现了富到强的转变。目前,我们离第一个百年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这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出发,进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个新时代,本质就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时代。我们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从


[1]23《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17年,第7页,第8页,第23页。


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强起来。从强国战略规划中可以看出,我们把原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这是因为我国发展成就超出预期,也考虑到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战略规划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升了,从原来所讲的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强国。战略规划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提高了,我们更加注重“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突出强调2035年我们的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同时,我们对军队国防建设,也提出了两步走战略。

历史与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余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战斗中取得了非凡成就,推动了社会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通、走的对、走的好。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强国梦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结语

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3页。



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新中国70年来的历史逻辑,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攻坚克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探索、完善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伟大飞跃的过程。7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飞跃,是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建设小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是现代化建设从无到有再到实现的宏伟蓝图,是国家由弱到强的历史巨变。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不断衰落的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无比的政治勇气,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70年来,我们经过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70年发展表明:“党的面貌、国家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70年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主线发展逻辑,这条发展主线层层递进,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创新、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者简介:韩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乐山师范学院讲师。湖北武汉  430072, 四川乐山 614000;金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 430072


[1]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17年,第8页。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