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龙游商帮的“容人”之心

2020-09-30 11:3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明清时期,有许多外籍商人纷纷奔赴龙游经商,有的还寓居于龙游,加入到了龙游商帮的行列,并把各自的经商经验带入龙游商帮中,大大地激发了龙游商帮的活力。由此可见,龙游商帮商人群体融合了徽商、粤商、苏商、浙商、闽商和赣商等外地商帮商人。龙游商帮实际上是由浙江衢州府的商人组成的,以龙游县商人居多的商业集团。

■张麒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观念上也比较新潮。主要表现在投资上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对人对事上有“海纳百川”的肚量。

商人总是有“壁垒”之心,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些流传几千年的熟谚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雷池”,突破不得,须死死相守。在这种理念下,中国的商业虽有开拓和发展,但交融性不够,开放性缺乏,致使商业文明始终得不到很好的发育,商业土壤始终处于板结、贫竭的境地。而细细检索中国古代商业的史册,我们终于发现龙游商帮身上有一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信仰,尤其是他们的“容人”之心,成就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书写了许多商业传奇。

龙游商帮实际上是由浙江衢州府的商人组成的,以龙游县商人居多的商业集团。它发轫于南宋,活跃于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宋室南迁后,建都杭州,为了方便同长江沿岸抗金前线的联系,官府修建了东起京城杭州,西接湘赣的官道。这条官道在龙游和寿昌交界的梅岭关入龙游境,龙游商人视此为大好商机,就把木材运到杭州销售。也有大商人到浙江外地经商致富,如龙游韦塘人朱世荣“流寓常州致巨富,置产亘常州三县之半,后归衢江古码里,复大置产,当时以为财雄衢常二府。”到了明朝,一个以龙游商人为中心,带动整个衢州地区商业发展的流域性商业团体闪亮登场,他们在金衢盆地崛起,逐鹿中原,远征边关,漂洋出海,以“遍地龙游”的气势被人们称为“龙游帮”。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观念上也比较新潮。主要表现在投资上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对人对事上有“海纳百川”的肚量。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者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而龙游商人敏锐地意识到,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转向手工业生产和工矿产业上。他们果断地投身于纸业、矿业的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性质的新生产关系。

龙游商帮不像晋商手握巨资,经营票号,在金融市场上显山露水;也不像徽商垄断盐鹾,声名显赫。龙游商帮的显著特点是,在珠宝古董业中独占鳌头,又在印书刻书贩书业中从事于文化传播,还在海外贸易中大显身手,成为颇具实力的一大商帮。造纸多以作坊或龙游北乡古商道场形式生产,自产自销,具有若干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刻印贩书业。龙游多产纸木,可刻印书籍,又有文化传统,一些文人学士放下架子,从事于刻印贩书业以聚财。如望族余氏,就在江苏娄县开设书坊书肆,刊印读本绘画,销路很好。

珠宝古董业。经营珠宝业一需有雄厚资金,二需有鉴别观赏能力,三需有进货销货的渠道,四需有能躲过被劫被盗的应变能力。史料载:“龙游商贾,其所贾多明珠、翠羽、宝石、猫眼类较(软)物。千金之货,只一身自赍京师、贩絮、僧鞋、蒙戎、褴褛巨疽、膏药内皆宝珠所藏,人无所知者。”

龙游商人大都爱读书,有文化,因而眼界开阔,见识超前。他们不排斥外地商帮对本乡的渗透,并且相处友善,吸收外地商人于己帮,进而充实和扩大了自己。“每个外来户,都是龙游人”,这话听起来那么耳熟,外来的商家进了龙游就像进了自己家门。明清时期,有许多外籍商人纷纷奔赴龙游经商,有的还寓居于龙游,加入到了龙游商帮的行列,并把各自的经商经验带入龙游商帮中,大大地激发了龙游商帮的活力。如徽商程廷柱在康熙年间曾率众在龙游经营有典业和田庄;汪文俊在龙游经营有盐业。又如赣商周学锦在康熙年间从江西抚州来龙游做生意,发了大财后就定居于此,彻底做了“龙游人”。还如闽商三元戴冯氏、黄静斋、池明英等都先后经商于龙游。

清末至民国时期,龙游县籍商人渐少,而客居此地的商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来自浙江的遂昌、兰溪、义乌、处州、绍兴、宁波和徽州府所属各县,以及江西、福建等省。由此可见,龙游商帮商人群体融合了徽商、粤商、苏商、浙商、闽商和赣商等外地商帮商人。龙游商帮的形成基于血缘地缘关系,本质上具有排他性,但他们却能容纳其他商帮的商人的融入,足可见其胸襟和格局的宽大。

经商靠朋友。朋友有远有近,但既为经商而来,就不要分亲疏远和厚薄,日久必生交情,远朋友也自然成了近朋友。那种以某个地域、某个城市甚至某个国度来划“小圈子”去经商做买卖的惯性思维,在当下的世界经营贸易大格局中,是行不通了。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