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百年奋斗目标

2021-01-05 16: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带领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薛庆超

开栏的话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带领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理论周刊开设的“党建”专版今天与读者见面了。专版主要刊登党史党建理论文章,拟设置“百年党史”“特区党建”“深圳党史大事记”等栏目,从党的百年历史出发,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在此,诚邀专家学者为本报撰写相关稿件,选题包括但不限于:党史党建理论、党史上重大事件,党史史料新的发现,特区党建等相关主题。

稿件篇幅为3000—4000字,须为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要求观点鲜明、主题突出、逻辑严谨,有相关史料支持。稿件录用后将刊发在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并付给相应稿酬。

来稿请标明“党建稿件”,稿件请发邮箱:tqbllzk@163.com编者

提要: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建党百年之际,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创造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对小康社会的美好期盼变成生动现实。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贡献,具有前无古人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一初心和使命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正在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A

推翻“三座大山”,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实现小康的坚实基础

在长期奋斗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初心和使命,首先必须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宗旨还是党的一大召开后的纲领,时刻都在提出为人民、为民族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掀起大革命风暴,开展北伐战争。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井冈山道路代表着中国革命正确方向。从“打土豪,分田地”《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从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国革命汹涌澎湃,气势如虹。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根据地。长征中中国革命实现历史转折。日本侵略东北,进逼华北,妄图吞并中国。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凝聚全民族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赢得抗日战争彻底胜利。随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解放战争,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几千年封建专制王朝的彻底覆灭,同时也标志着人民民主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这时,我们党便真正实现了初心与使命的第一阶段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小康奠定了基础。

B

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全面建成小康共识

如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真正为中国人民谋求到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如何设定改革开放基本目标?邓小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启发。古代经典《诗经》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认为小康意味着安定富足的生活状态,古代儒家认为小康是比“天下大同”较低的社会形态,《礼记》阐述小康是一种理想境界。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奋斗目标。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20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1979年12月,中国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实事求是深入人心,改革开放成为共识,举国上下政通人和。12月6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标。对方问: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邓小平回答: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7年邓小平完整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20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赋予“小康”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内容是: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从此,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立足改革开放实践,深得民心,成为全党共识和全国实践。

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系统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要在20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国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巨大优越性。

D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任务,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中共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对中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未来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的演讲中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自内心的小康情结的真实展现,受到国际舆论广泛赞誉。

F

整体联动,突出重点,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战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调研。当时十八洞村穷得叮当响,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多个“低保户”“特困户”,看民居、揭米仓、进猪圈,实地调研,仔细了解村民生产和生活情况,询问水、路、电、教育、医疗等情况,并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新概念,中国共产党确定“精准扶贫”战略,成效显著,大得人心。2016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湖南代表团现场,开口就问:“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人大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回答:“7个。”习近平总书记问的正是十八洞村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十八洞村脱贫进展情况,我都看了。”习近平总书记问:“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州长回答:“您当年来的时候是1680元,现在已经增加到3580元。”州长说,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变化,已成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点村,村民笑容多了、求发展愿望强了,连大龄男青年解决“脱单”问题也容易了。从中华民族祖先向往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既继承前人又不断创新,引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这样,就使愈来愈多“弱势群体”和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

G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与世界意义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建党百年之际,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创造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对小康社会的美好期盼变成活生生现实。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贡献,具有前无古人的历史意义。中国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十多亿人摆脱物资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既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人口占人类四分之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类四分之一人口享受丰衣足食、文明幸福生活,毫无疑问是对人类发展的伟大贡献。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只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