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彩礼在法律上最重要的功能是证约

2021-01-12 19:2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实际上,大红的婚书也好,贴上红签的同心锁也好,都是一种隆重的礼庆,既代表了男方对女方家族的尊重,也代表了女方的尊荣。

■刘云生

实际上,大红的婚书也好,贴上红签的同心锁也好,都是一种隆重的礼庆,既代表了男方对女方家族的尊重,也代表了女方的尊荣。

所谓彩礼,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是传统中国订立婚约时男方向女方自愿赠与特定财物的婚礼程序。

从周秦到晚清,彩礼都是缔结婚姻最重要的礼俗,是法律确定婚约是否存在、是否有效的最重要依据,一般会清晰地记载于书面的婚书上,作为婚约成立的证明,也是未来婚姻不能成就男方主张返还的最重要依据。

既然是礼俗,来而不往非礼也,彩礼文化中是否只有男方家庭单方面赠与,女方家庭就不需要任何表示?

这是一种误读、误解。女方不仅要表示,一般还不能低于男方的彩礼,还要在男方的彩礼基础上进行叠加、追添。这既是为女儿的未来着想,也是女方家族的脸面和尊严。

也就是说,传统彩礼仪式中,女方一样要出钱出物,只是不叫彩礼,法律上一般叫奁产,民间通俗的叫法叫嫁妆。看起来这是男女双方家庭在斗财,在比面子,但一方给付彩礼,一方回报嫁妆,既公平合理,又喜庆高调,还为新婚两口未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简单归纳,传统彩礼和嫁妆的互动有三个特征。

第一,补偿性。彩礼见证了人类婚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从掠夺婚向聘娶婚的历史转换。所谓补偿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男方支付彩礼是对女方家族劳动力减少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女方带来夫家的嫁妆是父母对女儿丧失娘家继承权的补偿。既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也合于最基本的经济伦理。

第二,互助性。无论是选择哪种婚姻形态,彩礼和嫁妆都是一种经济利益的积极互助,正是这种互助决定了彩礼、嫁妆的返还属性。如果互助经济共同体不能形成或解体,也就是双方没能结婚,或者结婚后又离婚,那么双方都存在各自返还的义务。

第三,对等性。双方订立婚约时,男方家送来一头猪;举行婚礼时,女方家返还的可能就是一头牛,至少也不能低于一头猪的价值,否则就有损脸面,不仅违背互助的道德伦理,还会严重影响女方在夫家的地位。

通过对彩礼和嫁妆的分析,可以发现,彩礼在前,嫁妆在后。彩礼不仅是一种礼节,荣誉,还是一种经济实力的表达,更是对未来新娘家族的一种郑重承诺。

综合世界各地习俗和立法,彩礼的功能大致可界定为如下三类:

首先是证约。证明男女双方之间存在婚约,一个愿娶,一个愿嫁。而彩礼就相当于证约定金。按照唐律以来的传统,即便双方没有书面婚约、婚书,只要女方接受了男方聘财,就可以证明双方之间存在身份合同关系。

其次是公示。为郑重其事,男方需选择吉日良辰,邀请地方精英、双方亲属和尊长到场,交付彩礼后,双方当面签署婚书,还得举行特定的仪式,比如今天西北和北方都还特别流行的挂锁仪式,男女双方的尊亲属为订婚的男女后辈挂上同心锁,一生一世一双人,永不分离。然后就是大张旗鼓的宴请仪式。所有这些,说起来是礼节、仪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公示,向男女双方所在地的四邻众亲宣告订婚事实,以防范未来可能的背约、投机。

最后是喜庆。在彩礼交付过程中,无论是礼金,还是礼物,都得有红色的套封或红色的绸缎绑缚,代表喜庆吉祥。

实际上,大红的婚书也好,贴上红签的同心锁也好,都是一种隆重的礼庆,既代表了男方对女方家族的尊重,也代表了女方的尊荣。彩礼给付仪式在严肃的法律意义之外,又多了一份道德维护功能。

(作者系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不动产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