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晚清民国的江右商帮

2021-01-27 16: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利用本地的资源、位置优势发展商业,促进了江右商帮的发展,但是保守的商业观念,缺乏商业精神和制度创新,随着地理优势的丧失,商业机遇也随之消失。

■张麒

利用本地的资源、位置优势发展商业,促进了江右商帮的发展,但是保守的商业观念,缺乏商业精神和制度创新,随着地理优势的丧失,商业机遇也随之消失。

江右商帮,即江西的商人群体,到晚清民国时期已呈衰败的景象。尽管各地的商会还存在着,但规模已大不如前。况且江右商帮做的都是些零散的买卖,资金积累少,各地的亏损、盈利,都入不了朝廷的账。

刚好手头上有一则上世纪30年代江右商帮在南昌的经营资料:1930、1931年的南昌花园业和季节一个样,也属于冬令寒冷。各花园所有的花,皆冻毙无余,连本全丢,因而无力复业者普遍。钱业,更是内忧外患。因土产营业减少十之八九,出口营业几乎全停,所以该业在1933年营业范围狭小至极,各商号大部分均兼营特货抵押放款,许多商号突然到年底倒欠货款,真乃百业凋零,惨不忍睹。

南昌商业凋零,景德镇等周边地区皆受影响,支撑江右商帮的制造业也不景气。江右商帮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长期战乱的影响。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江西经历了两次战火蹂躏。连绵不断的战火,使赣商赖以生存的主要商品茶叶、纸张、木材等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的瓷业也一度陷于停产。与此同时,商业资本在战争中也遭到毁灭性地掠夺和打击。在清军围剿太平军的战争中,湘军统帅曾国藩不仅以江西、安徽作为扼制、反击太平军的基地,更以江西作为军费的筹集地。五年之间在江西征得白银840万两,占湘军全部军费的一半以上。这个数字连素称富有的两淮盐商也难以承受,更何况以小本经营为特色,谋取小额利润的江西商人。由于商业资本的急剧萎缩,赣商的贸易江河日下,江右商帮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交通格局的变化。近代以来,京汉、粤汉、津浦等铁路的修通,水运变陆地,南北交通改走两湖、冀豫,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盲区。因远离交通线,物资流通艰难,过境贸易相当稀少。这一交通格局的变化,不仅使江右商帮的贸易量剧减,也使外部的新思潮、新风尚绕过了江西。而这新思潮、新风尚在扩散过程中不断地被抵制、被削弱、被改造,然后再反射到江西,致使江西在观念的更新上,不仅落后于沿海,也落后于中原和南北交通上的湖广、苏皖等地。

经济模式的改变。马关条约后,辽东、山东、云南、广东等地相继被纳入外国资本势力范围,国内民族资本开始生长,渐成气候。但江西既没有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又没有较大的民族企业,赣商逐渐呈缩小之势。

观念上的束缚,更成为江西商业资本积累和赣商发展的重大障碍。明清以来活跃于各地的赣商,其商业利润的很大一部分不是用在当地扩大经营,形成规模,而是拿回老家投入本宗族的事务中。如修谱建祠、购买田地、资助科举、兴办学堂、赈济族众以及捐纳功名、光宗耀祖等,这些做法严重地阻碍了江西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从而向资本主义发展,赣商一直没有在江西本土上创造出一个个像广州、汉口、南京、上海、杭州、苏州那样的大都市或消费中心,因而无法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无法吸引外来的消费者。同时,在江西本土上也没有形成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市镇网络,更没有产生有影响的百年老店、大型民族企业和优秀的领军人物。整个商业活动始终停留在以商补农、以商脱贫的低层次上,始终没有达到资本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水平。

综上所述,江右商帮之所以在中国商业历史上或隐或现,忽明忽灭,首要的一条就是“观念”,即以商补农、以商脱贫的浅层认识。商业有其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稀缺、需求、竞争,就是到了一定时候就需要资本化、规模化、产业化。

商业兴起于先商时期,形成初期是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翻阅江右商帮的兴衰史,我们发现它源自生存的需要,利用本地的资源、位置优势发展商业,促进了江右商帮的发展,但是保守的商业观念,缺乏商业精神和制度创新的江右商帮,随着资源和地理优势的丧失,商业机遇也随之消失。

因为资源和环境是商业兴衰的关键,商业社会地位是商业的原动力,商业文化、商业精神和制度创新是企业长久不衰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值得所有经商的人悉心体味。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