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开放

2021-01-27 16:55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可见,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完成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还是要靠改革开放这把金钥匙。

■张晓林

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可见,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完成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还是要靠改革开放这把金钥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显而易见,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决定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成为引人瞩目的显著时代标识。

A

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飞跃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发展阶段的转换,意味着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质的飞跃和变革。哲学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规律,即“量变到质变”规律。从这个观点出发,领会和理解五中全会提出的“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不难看到,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蕴含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深刻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提升和飞跃。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课题,不同发展阶段也面临不同的发展主题。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十几亿人口和长期受贫困落后困扰的国情,我们深感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一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由此取得了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巨大成绩,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走向强起来。这说明两点: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充分说明,发展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二是我们的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毕竟还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是规模型、速度型、量的扩展型的发展,是主要和总体解决贫穷温饱问题的发展。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这就是经济社会、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的问题突出;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消极腐败现象多发频发;收入差距拉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等。显然,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没有出路,必须转到集约型的发展方式上来,从速度型、规模型发展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转变,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高质量发展也就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呼之欲出的历史必然,成了发展自身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很清楚,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显然,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不光要发展,还要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也就是高质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是对“发展”质的提升和变革,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丰富和质的飞跃,必然引发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升级、产业体系的重组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和进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态势清晰可见,彰显和含纳的现代化的意义是一目了然的。

需要指出的是,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核心实质还是发展,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没有因此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倾注全力,做出新的成绩。

B

补短板强弱项是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十四五时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展进入新阶段,必然带来发展方式的转变,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变得十分紧迫。在新的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我们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已经不再是贫困和温饱不足的发展落后问题,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公共建设、社会治理领域发展滞后,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问题。这是人们经常议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问题,也是“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做出的部署和勾画的蓝图,强调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其实质就是要在新的发展阶段重点解决好这些短板弱项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个重要着力点就在于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前进中的问题,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显然,我们面对的短板弱项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管理学上有个木桶原理,讲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的长板,而取决于木桶的短板。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四五期间,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劣好坏、成败得失,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补短板和强弱项的工作。

这些短板弱项,必须加快补上。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

如何补短板和弱项?重点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一句话,就是要靠高质量发展。只有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才能完成补短板这个硬任务。需要强调的是,补短板弱项是发展的重点,也一定是改革的重点,要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动力,靠改革助力补短板、强弱项。

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在哪里?显然是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可见,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完成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还是要靠改革开放这把金钥匙。

从短板弱项集中的人群、地区、领域来看,不是偶然的,和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规律和逻辑有关,成为发展的重点、改革重点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说发展的重点,是指如果不做好补短板弱项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就无法完成;说改革的重点,是指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和经济领域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的社会民生保障领域、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发展日益突出,逐步成为改革发展的重点。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直至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的刺激和呼唤下,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最佳组合,经济活力和生机充分发挥,创造力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像泉水一样的喷发和涌流,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一面。老弱病残贫困人群,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之所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也和缺乏市场要素和资源优势或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有关。完全依靠或单凭市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这些发展的短板弱项问题,必须要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要把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矛盾和问题,大多集中在行政管理领域、民生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这反映了我们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和经济基础的某些领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某种不适应,必须通过加大这些环节和领域的改革力度来加以解决。我们必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问题,推进协调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进开放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共享发展,为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打牢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坚强的保障。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