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一把火烧出一段别样历史

2021-02-02 10:0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绝非一般。李鸿章当年拜曾国藩为师,是递过门生帖的,曾国藩也一直在认真地教李鸿章如何做学问、怎样处世为人、如何领兵作战。

■游宇明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绝非一般。李鸿章当年拜曾国藩为师,是递过门生帖的,曾国藩也一直在认真地教李鸿章如何做学问、怎样处世为人、如何领兵作战。

同治二年十月底,一艘叫“安迪禄船”的普通船只在大通焚毁。这件事,放在整个历史上不值一提,于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师生关系,却非同寻常。此船上搭载了李鸿章写给曾国藩的一封回信。

这封信是怎样一种味道,我们不妨读读下面一段话:“奉初九日钧示,以昌歧不应调必须参办见责,震悚无地。……蒙调此军以来,鸿章每函必恳暂留,其说不一,先私情而后公事,总之恳留协剿。今苏、锡垂成之局,更难松劲,仍恳吾师检阅前后函稿。此军从鸿章最久而亲,苏省攻剿至急且大,而吾师必欲苦逼!应请暂勿参奏,先檄质堂将各防接替(彼固不肯分船,船单亦实不敷),而昌歧不行,鸿章不遣,再将昌歧与鸿章一并参办,死亦甘心!苏省水路,彭、杨、唐诸公皆未亲历,而遽科鸿章以拥兵自卫之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语有之乎?吾师海量盛德,求勿以此纤芥致伤天和。”

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呢?第一,老师太不通情理。黄翼升(昌歧)的水师对我非常重要,我每写一封信“必恳暂留”,于私于公,都曾请求过您,可您一意孤行;第二,苏、锡马上要大功告成,此时撤走黄翼升的水师显然非常不明智;第三,彭玉麟、杨岳斌、唐训方不下基层,胡乱指挥,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说,老师你别老是写信来逼了,逼了也没用。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绝非一般。李鸿章当年拜曾国藩为师,是递过门生帖的,曾国藩也一直在认真地教李鸿章如何做学问、怎样处世为人、如何领兵作战,还向皇帝推荐他做了江苏巡抚,这一切李鸿章心里不是不清楚,内心里也常思报答。问题是李鸿章是一个非常看重功名的人,眼下苏州可能马上被攻克,应曾国藩之命令,撤走黄翼升的水师,显然会力量大损,能不能在苏州成就绝世之功,还真得两说。

曾国藩呢,也不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困难,只是他觉得时下剿灭反复无常的苗沛霖比攻克苏州更重要。而要打败苗沛霖就得借重黄翼升的水师。早在同治二年五月,曾国藩就已经奏报朝廷,请求调黄翼升北上助剿,安徽巡抚唐训方是湘军将领,正担任剿灭苗沛霖的主力,杨岳斌、彭玉麟两人总统湘军水师,是黄翼升的顶头上司,也极力支持黄翼升北上。然而,黄翼升的水师从五月调到十月,却像是被钉子钉在了苏州,纹丝未动,曾国藩知道是李鸿章在打小九九,于是一次次写信给李鸿章,希望他放黄翼升北上。同治二年十月九日,更是下了最后通牒,信中说:“昌歧此次再不应调,实不能不参办。……阁下五、六、七月各缄均称待李质堂(朝斌)军到齐,即令黄部换防赴淮,至八月以后忽变前说。……楚军历来之规模,彭、杨与唐之公议,迫我以不得不参。”

这里有个问题,读者可能产生困惑,得解释一下。曾国藩是湘军最高统帅,彭玉麟、杨岳斌是水师总统,为什么长达几个月指挥不动一个底下的将领黄翼升呢?这就要涉及到湘军的体制了。湘军是非经制兵,也就是说没有国家给予的军事编制,军饷无财政保证,只能靠自筹。黄翼升的水师之所以舍不得李鸿章这个靠山,是因为李鸿章能给他们提供足额军饷,使水师官兵个人待遇有保证。如果北上,早已财力枯竭的安徽省和湘军总部是否能保证这样的待遇就很难说了。

人无退路便会奋勇向前,写完回信之后第三天,承受着巨大被弹劾压力的李鸿章便攻克了苏州;也在这个时候,苗沛霖军恰好被陈国瑞击溃,淮河再也无须黄翼升协守。当然,最让李鸿章称心的是:他的回信因为轮船出事而烧毁,没有被老师看到,于是,师生还是过去的那对师生,感情还是昔日的那种感情,老师该提携的时候依然不遗余力,学生该付出尊敬时仍然仁至义尽。老师逝世后,学生可以脸不改色心不惊地撰写“师事三十年,火尽薪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这样的绝佳挽联。

历史常常充满戏剧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