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从“双区”战略高度建设国家科学中心

2021-03-30 16: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已经将光明区确定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重点发展信息、生命科学和新材料。

■袁晓江

提要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制造业强市,未来的制造业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制造业将越来越有“灵魂”。加强创新力度、加快科学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从深圳制造走向深圳智造。

2021年3月16日,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A

把握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机遇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主导思想和主体内容上一脉相承,形成了完整思想体系。

世界科学中心是先从英国开始,逐步过渡到欧洲其他国家,再到美国,我国目前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有了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党将现代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大国到强国跃升,创新和科学技术是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撑。纵观世界发展,只有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才能成为世界强国。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建成国际一流湾区;要求深圳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要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当前面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重机遇,要趁势而上,建成国家科学中心,为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深圳的贡献。

B

在改革创新中建立国家科学中心

深圳靠改革起步,靠改革立身和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有力突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瓶颈,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大增,全社会的活力迸发。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指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解决了影响创新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深圳一直致力于通过改革解决创新问题,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全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2020年8月2日深圳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全面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重点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目前各种制度、规定束缚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逐步解决。如更大力度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

深圳还在探索综合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通过资助、贷款贴息、奖励、基金等多种形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改革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

深圳已经将光明区确定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重点发展信息、生命科学和新材料。作为后发展区域,光明区在科学技术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但一张白纸更好绘制图画,要更注重通过改革创新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有新的突破。

C

力求重点领域有新突破

新技术是创新的重点,也是建设科学中心的关键。《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深圳也需要解决一些“短板”和“卡脖子”问题。深圳是全国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和消费中心,拥有大规模机器人企业集群和国内最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但是,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如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主要在国外。芯片是现代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是芯片进口大国,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封装等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也主要在国外。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要通过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深圳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发展格局反映了辩证发展过程,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因为国际市场毕竟不像国内市场那样稳定,政局、战争、疫情、灾难等,以及不确定的关税壁垒、歧视性政策等,都可能对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影响。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特别是有些企业“两头在外”,即产业链条的上游和核心技术在国外、产品销售主要在国外,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化对内经济联系,要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这个短板问题,长期困扰产业和企业,需要重点解决。深圳在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契机,加快布局创新要素,以光明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形成全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体系。办好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引进世界名校创办研究院,引进院士、诺贝尔获奖者创办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等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加大应用基础研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目标,将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提出加快建设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预先研究,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批跨领域、跨学科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交叉融合、紧密协作、相互支撑的创新内核,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发挥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明确将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目前全国平均仅为6%,而发达国家高达15-25%,深圳的力度空前,将强化原创导向,夯实产业基础。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制造业强市,未来的制造业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制造业将越来越有“灵魂”。加强创新力度、加快科学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从深圳制造走向深圳智造。

(作者系深圳市委党校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