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重温清末实业家张謇“棉铁主义”

2021-04-27 16:4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张謇以“棉铁主义”为核心的近代工业化方案对后人的启迪是广泛而深刻的。张謇以棉铁为重点,孙中山以交通为突破口,在当时都是合理的选择,都是为了推动中国尽快实现初步的工业化。

■张麒

我们必须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实体经济发展之路,走科技创新带动工业发展之路。

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江苏南通海门的张謇考中了状元。但张謇的理想抱负不在功名上,这个清瘦的中年人反而显得郁郁寡欢。次年,他受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委托,在江苏南通筹建纱厂,正式走上了弃官经商的道路。那时候,实业报国的思潮风靡全国,张謇天生就追求经商办实业,他一口气办了二三十家企业,成为了一名响当当的民族实业家。

在立志从商之后,张謇仔细研究了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他发现,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他意识到,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于是他大力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1895年,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张謇有一句名言:“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而在工业部门中,他又特别重视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人们把他的这一思想称之为“棉铁主义”。张謇自己对“棉铁主义”是这样界定的:棉铁工业可以“堵塞漏卮”,减少对外贸易逆差;只有优先发展棉铁工业,才能操控经济界实权,抵御外国经济侵略,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张謇以“棉铁主义”为核心的近代工业化方案对后人的启迪是广泛而深刻的。在振兴实业、发展经济,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及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汲取张謇的智慧和主张,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先,必须看到中国工业化道路在共性中具有个性,在普遍性中有其特殊性,我们对西方先进文明和工业化的经验,既要有所选择地“因袭”,更要有所思考地“规抚”,实现兼具中西之长的“创获”。张謇在南通的工业化建设上,既学习和借鉴西方,但又事事从国情和南通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才走出了一条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相结合,城镇带动农村,农工商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工业化、近代化道路,形成了南通模式。因此,我们应像张謇那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地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探寻真正适合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其次,在工业化的任何阶段,都必须抓住重点,集中资源,攻坚克难,从而带动全面发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轻重缓急地搞工业建设。张謇以棉铁为重点,孙中山以交通为突破口,在当时都是合理的选择,都是为了推动中国尽快实现初步的工业化。在当今时代商贸风云诡谲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站在新兴科技的高地,以创新为先导,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所谓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将不再是简单地看国民经济结构中工业所占的比重是否超过农业的比重,城市人口的比重是否超过农业人口的比重,而是要看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传统工业是否实现了升级换代,是否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利用等新兴科技领域占有先机,是否将诸如计算机芯片等“国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简言之,在中国工业化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实体经济发展之路,走科技创新带动工业发展之路,不仅仅要成为工业大国,而且要成为科技强国。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