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旗帜 > 

增强学术自觉 引领学术创新

2021-05-24 15:47 来源:南方日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不断增强学术自觉,推动学术创新,回应时代关切,树立学术自信。中国学术完全有可能作出跨文化的贡献,但就目前总的学术态势来看,西方学术话语的影响力仍然较大,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建构任重道远。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不断增强学术自觉,推动学术创新,回应时代关切,树立学术自信。

一是对本土化理论建构的自觉。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化与学术开始了大的转型,这一转型有非常复杂的情形,但就整体和主流而言,是“西学东渐”,是对西方近代学术方式的学习吸纳,甚至我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研究也都受到西方学术方法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对西方学术的深入了解,西方学术范式与中国发展实际的张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学术的本土化问题成为一场迁延多年的学术讨论。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学术新路的探索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积累,中国现在完全有可能为世界学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学术完全有可能作出跨文化的贡献,但就目前总的学术态势来看,西方学术话语的影响力仍然较大,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建构任重道远。

二是对中国经验研究的自觉。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建构,原创性理论、命题、标志性概念的提出,需要与西方学术平等交流对话,更需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离开了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本土化理论建构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标识性概念的提炼、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经验研究目前已成为一条重要的学术路径,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立足中国问题,客观细致地描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历史进程和人们的心理状况、精神状况,寻找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概括总结中国经验,为中国本土化理论建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些成果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抓取选题,用学科方法来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用学术话语来讲中国故事,已然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然而,这样一种研究范式还不具有广泛性和足够的影响力。长期经验观察的不足、数据库建设的不完备以及经验的内在逻辑呈现的不充分,都制约了中国经验研究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中国经验研究,彻底破除西方学术的话语霸权,建构起当代中国的话语形态。

三是对新研究方式的自觉。当代学术发展呈现分科研究与综合研究同时并存的趋势,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综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学科方法相互借鉴,推动了原有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新学科的诞生。信息化时代,各种数据库的大量建设,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发生了悄然变化。传统学者所做的资料性工作,轻易就被数据库超越。面对大数据学术环境,学术范式也会随之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完成好这一任务,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二是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评判和取舍,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对传统文化有清晰准确的把握,迫切需要研究方式的突破,运用跨学科知识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检视评价,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具可操作性、更好地贯彻落实。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