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百岁依然是少年

2021-07-12 15:11 来源:深圳特区报
17岁,一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年龄,1938年,许渊冲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从江西南昌考入了西南联大外文系。许渊冲的翻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只出了4本书。

■海舟

一个人年轻时候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受过什么样的学术训练,对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7岁,一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年龄,1938年,许渊冲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从江西南昌考入了西南联大外文系。而西南联大,这所在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奇迹般崛起的大学,成为至今无法逾越的传奇。2021年6月17日,已是百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在北京逝世,再次激起人们对这个传奇人物的关注与敬仰。

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由外文翻译成中文,尚且有难度,而将中文古典诗词翻译成外文,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如果不是对中国汉语言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精通与融会贯通,不是像掌握母语一样熟谙外语,要达到许渊冲这样的境界,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正因为如此,许渊冲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又以93岁高龄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许渊冲自称“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人家说他狂。他说,我从事翻译60多年,翻译了100多本名著,既有中译英,中译法,又有英译中,法译中,这些都是事实,怎么算狂呢?确实,他将中国的《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牡丹亭》等翻译成英文、法文,又将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译成中文。其中,中译英作品《楚辞》,更是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许渊冲的翻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只出了4本书。改革开放,知识分子迎来科学的春天,尽管已是花甲之年,许渊冲却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金秋季节,他立志要将过去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从此笔耕不辍,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直到生命的最后。唐诗、宋词、元曲、汉魏六朝诗、明清小说,中国古典名著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被他翻译成了英文,他又把国外名著,如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雨果、罗曼·罗兰等作家的名作翻译成汉语,他以一生心血完成了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他又以一己之力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一座美的桥梁,无数人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能在60岁后还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他说这一切得益于当年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基础。除了能遇上那些名动一时的教授言传身教外,仅那时的教材,都能让人终身受益。如当年西南联大全校通识课用的英文教材,书中收录的都是中外名家的经典文章,诸如赛珍珠、毛姆、林语堂、梭罗等,篇篇语言优美,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一个人年轻时候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受过什么样的学术训练,对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使是他的前半生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耽误,一旦有了时机,这颗埋藏在生命深处的种子就会发芽,就会开花结果,60岁后,许渊冲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年至少要翻译一本名著,要写一本论著,他真的远超计划地做到了。

在许多人眼中,翻译不算学术成果,稿费又低,完全是个苦差事,要翻译一两本可以,要把它当做终生事业,确实难以做到。许渊冲一做就是60多年,人不堪其苦,他却不改其乐,并把它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他说:“同一句话,我翻得比别人好,或比自己好,这就是乐趣。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

2017年,96岁的许渊冲登上央视《朗读者》的舞台,任何话题,他都能最后拐到自己喜欢的翻译事业上来,其说话的表情与语调,完全不像一个96岁的老人,而更像一个天真的孩子。1939年,他在西南联大读大一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也是献给自己初恋的诗。几十年后,当谈起林徽因为徐志摩创作这首诗背后的感人故事,一个96岁的老人面对亿万观众,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为林徽因和徐志摩真挚而复杂的情感而感动,也是为自己的初恋而泪流动情,他仿佛回到自己年轻的时代,百岁依然是少年,感动台下无数观众。

许渊冲从不为俗事而烦,单纯坦荡,一生只为翻译,追求翻译三美:“音美、形美、意美”,就像他的百岁人生,执着于美,寻求美,传播美,正如他所说,“我们常说真善美。真,是第一步;其次是善;最高的追求就是美。真使人知,美使人乐。”

(作者系文化学者)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