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力行: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
正值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每个党员干部要对照先进,向楷模学习。图为党员和群众们正在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参观学习。深圳特区报记者杨浩翰摄
■毛军吉
提要:
百年党史印证了只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百年党史印证了只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学史力行,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一
学党史悟思想为群众办实事
办实事,不是光喊口号、刷标语等表面文章。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史,也是多干实事取信于民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共产党人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对老百姓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抓到底,办实事,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实事不是简单帮钱帮物、搞花架子、堆几个盆景。”办实事是与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办事格格不入的,形式主义办事只强调出头露脸,要的是形象工程,这是私心杂念的表现。官僚主义办事堪称独断专行,高高在上容不下他人,疏远人民群众,只会损害党的形象。百年党史中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有的隐姓埋名进行地下斗争,有的冲锋陷阵战死沙场,有的不计个人名利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有的舍小家为大家,众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中创造历史伟业。
办实事不是单方面拍脑袋想办法,所办事情都是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可见人民群众从日常生产生活的事情中认定中国共产党是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老百姓的子弟兵。百年党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一刻也不敢放松和懈怠。进入新时代,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刻领会为群众办实事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
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
立足本职岗位,按规章制度办事,也并不是故步自封,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立足本职岗位绝不是固守套路不出思路,而是要敢于担当直面矛盾,绝不是层层向上请示或者层层向下签责任状,而是尽心尽责真抓实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让群众失望。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常常问自己忙的工作是不是党的根本宗旨要求的事情,是不是一心一意在为群众做事情,并且常思考这些事情是不是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干的。每一个党员干部在学党史过程中,要自觉抵制不作为、乱作为、不投入、不深入、不会干、不能干,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还要把潜功做好,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百年党史中有许多深藏功名的共产党员,立足岗位工作默默地为人民服务。开国将军甘祖昌同志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老英雄张富清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王杰同志“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雷锋同志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绽放光芒,等等。
正值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每个党员干部要对照先进,向楷模学习,找一找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和服务群众方面的差距,以“钉钉子精神”持续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在新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要立足岗位做好为人民服务工作,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网上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这些批评和建议就是我们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导向。
三
以解决群众困难事烦心事为突破口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在老百姓村庄旁边驻扎,打柴做饭会多走几里路去拾柴,就是为了把村庄周围的柴留给老百姓用。把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才能有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有了群众这一“真正的铜墙铁壁”,我党我军才能多次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回顾党的光辉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要在党史中学习,充分调查研究,摸清楚群众困难事、烦心事,抓住这些突出问题,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力求早日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市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为此,要让党员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组织动员更多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深入社区,让党员干部把更多时间用在为人民办实事上来。
百年党史证实,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解决群众遇到的难事和烦心事,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最困难、最突出、最现实,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党的形象必将扎根于群众心中。
四
把老区建设好把英烈后代照顾好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绝不能忘记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牺牲和贡献,为此一定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把革命英烈后代照顾好,让革命烈士含笑九泉。
老区人民送丈夫、送儿子参军参战,把自家门板、床板拆下来给我军架设浮桥,甚至有的老人捐出了寿材。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河北阜平领导抗日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同志了解到阜平群众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流着泪说了一句,“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这是一种血肉联系之感,也是浓厚的饮水思源之情。革命老区人民心中的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永不熄灭,我们一定要让这个火越烧越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就是把老区建设好、把英烈后代照顾好。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指出:“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视察民情和体察民意,多次强调一定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多方叮嘱要关心照顾好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老红军、老同志以及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区人民过得好,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