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原创 > 

建党时期马列主义信仰者的思想渊源

2021-07-19 16:39 来源:深思网

引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离不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先驱,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来说,对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的接受并不是静止不变又或者一蹴而就的,必然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的。本文试图对首批12位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建者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对他们的思想渊源进行深入考察,通过对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分析和梳理早期共产党开创者思想的转变路径,凝练其思想的同构性。

一、转变前的改良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军事的衰弱和经济的穷困,让很多有志之士开始呼吁富国强兵,但是,直到革除不可取的文化和制度成分的改良(改革或者维新)思潮兴起时,才出现为国献身的思想。

在改良主义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除了对西方富裕东方贫困的个人观察,没有产生相对有建设性、指导性的理论创造;康有为修正儒家思想和严复翻译进化论带来了第二阶段,即儒家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国内政局不稳,欧战揭露西方文明弱点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沙俄的胜利为中国解放指明了新路,恰逢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不公正决定,这一切粉碎了儒家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后,思想界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罗素、柏格森、尼采、孔德、克鲁泡特金和马克思等逐渐为中国学者了解。

二、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建党先驱者的思想特征

中国最早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认知和社会环境发展中均具备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为其创建共产党提供了信仰的基础。

一是革命性。早期的马列主义信仰者年龄较大的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更多的人则十分了解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1915年和1917年两次革命,五四运动后的5年中,改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大多出身无产阶级。

二是实践性。早期的马列主义信仰者都认为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从才能够证实它的效用。一旦理论错误,就要修正或者放弃,转而寻找另外的理论,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吴玉章和林祖涵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瞿秋白不满足于俄罗斯刊物的翻译报道,直接前往俄国观察,做莫斯科的驻地记者,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实施。

三是学习性。早期的马列主义信仰者大多数具有高中文化,虽然没有人能够称得上学者,但是他们的共同偏好就是喜欢在小组或者学会中集体学习。从上海和北京大城市到内地的陕西和成都遍及信仰者,包括北京大学的陈独秀和李大钊,上海大学的工会组织,华中大学及其附属高中的李汉俊,长沙新民学会的毛泽东和蔡和森,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的陈公博和政法专门学校的谭平山,陕西师范学校的魏野畴,成都师范学校的吴玉章,还有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日本、法国和俄国的中国留学生。

四是异化性。早期的马列主义信仰者在文化上认为传统的文化糟粕需要废弃,并且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对文化的异化塑造了他们政治上转向马列主义的异化。

五是爱国性。早期的马列主义信仰者都十分关心中国的落后状况,积极寻找献身国家的路径,他们大部分人从有些狭隘的和先验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变。最典型的是李大钊,他说“自觉之意,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可见,他说不足的国家,爱得不到回报。但是,一战后改信马列主义的过程中,他将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联系起来,其信仰发生了巨大转变。再如陈独秀在1918年指出中国经济的落后、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认可、向警予在探索解放妇女的道路中转变成最早的女性马克思主义者。

六是媒介性。新闻媒体是一条战线,早期的建党者通过译本和新闻杂志发出了建党者的正能量和马克思主义的声音。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头主要在北京的《新青年》杂志上刊登,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发刊词中阐述中国落后状况的经济表现,陈独秀在《每周评论》这一激进期刊上的撰文成立共产党,以及在《晨报》上刊登的系列反应农民悲惨境遇的文章等等,包括1920年成立的《共产党》月刊,萧楚女编辑的《新蜀报》,还有《民国日报》的附刊《觉悟》等等新闻杂志出版物,马列主义的主要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等才能为早期的信仰者所掌握。

七是演化性。从官僚腐败、军阀恶劣到帝国主义支持官僚的演变,打开了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等概念的大门,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呼吁知识分子振兴中华到劳动人民振兴中华的演变,从人民民主到人民革命再到人民专政的演变;激进分子跟随着《每周评论》、《新青年》和《晨报》的论调,不断的将视野扩展到劳动大众、唐山的工人和福建悲惨的农民,进一步被劝告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例如澎湃参与了海丰的农民运动、张国焘、毛泽东和恽代英分别参加了北方、长沙和武汉的工人活动。

八是反抗性。《每周评论》的著名社论《新纪元》解释竞争的世界结果必然是不公正的,革命是毁灭旧的事物和诞生新事物。马克思认为革命胜利后才能解决所有问题,陈独秀认为解决妇女、青年和工人的问题必须用阶级战争,并且接受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专政制度,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的研读,引导毛泽东将早期对克鲁泡克金的信仰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些例子无不体现了个人信仰转变基于情感上对旧事物的反抗。

三、小结

从以上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特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创建主体个体思想的演化路径和创建团队的共同背景特征,可以得知激进主义向激烈的革命者的转变需要不仅需要个体自身的好学、思辨和探索,还需要各类外部组织和动因的推动诸如辛亥革命、学生运动、书籍翻译和新闻杂志创办等作为思想传播的媒介,对各种思潮的吸收和扬弃,对社会实践的观察和理论升华,才能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丰富理论渊源。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副研究员邓达奇 )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