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要闻 > 

专家建言深圳绿色发展 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深圳方案”

2021-07-27 11: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马晓明表示,深圳每年产生碳排放8000多万吨,主要来源为交通燃油、发电以及外部输入电力。”  马晓明建议,下一步,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要积极布局下一代的固态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技术的研发,重点扶持氢能产业链。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朗泰资本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合伙人葛兴安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马晓明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茘

核心提示

我国要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占全球GDP84%、碳排放75%、人口60%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可以说,全球进入“碳中和时代”。

深圳如何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作出先行示范?多名深圳专家学者就此建言,认为深圳应该继续改革创新,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更多的“深圳方案”。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朗泰资本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合伙人葛兴安:

产业换“心”城市焕“新”碳中和让城市更美好更宜居

深圳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朗泰资本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合伙人葛兴安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毫无疑问,碳中和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深刻影响我市的能源结构、产业形态和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

实现碳中和,深圳怎么破局?葛兴安提出,深圳首先要大幅增加低碳电力,尽量利用工商业建筑室外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同时,在工业领域大力推动电气化,将使用化石能源的设备替换为电气设备,更多地使用电能,并深入开展工业节能。

在交通领域,葛兴安提出,要大力建设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地铁、巴士),大力推广纯电电动车,适时推广氢能燃料电池车,同时要建设大规模的公共和私家充电设施,包括充电桩、加氢站等。在建筑领域,新建绿色建筑应成为标配,既有建筑将需要进行大量节能改造,以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建筑的供冷基本依靠电能供应。此外,深圳还应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色植被,恢复和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增加陆地和海洋碳汇能力。葛兴安还建议,要建立惠及全体市民的“碳普惠”机制,激励市民参与减排活动。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城市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宜居。”葛兴安展望这种变化——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在内,都将不断减少,甚至最后可能完全淘汰,我们城市的空气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我们居住的建筑将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运营和维护,室内空气质量得到提升和保障;我们拥有的绿色面积将增加并得到严格保护,海洋环境将得到更大的改善,包括森林、湿地、海洋在内的生态系统质量将大幅提升;整个城市将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清洁的水和更加美丽的环境。

“碳中和的目标是美好的,但是过程是长期而艰辛的。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可以说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也是成功的唯一路径。”葛兴安说。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马晓明:

迎接碳中和的挑战发展深圳绿色低碳产业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根本出路在于能源供给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无疑需要一场能源革命。而深圳,在交通能源和新能源电力领域应该继续发力,有更大的作为。”深圳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马晓明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马晓明表示,深圳每年产生碳排放8000多万吨,主要来源为交通燃油、发电以及外部输入电力。而深圳市可产生碳汇的森林面积仅788平方公里,每年碳汇不到100万吨。因此,深圳市实现碳中和,要更多依赖外部供给能源的低碳化,挑战更大。

马晓明分析说,在交通燃油和发电方面,深圳市长期以来一直将新能源、绿色环保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在交通领域,当前,深圳市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形成了以整车生产企业为主导,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等企业为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并在各细分领域分别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品牌。

在电力领域,深圳市在光伏产业上也进行了积极布局,具有相当规模与实力。但本市的光伏上市企业以下游电站运营为主,中游电池片、电池组件、光伏玻璃、逆变器研发生产为辅,而较少涉及上游。在风电方面,深圳企业比较薄弱,并没有龙头企业出现。

“据估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所开启的低碳新时代,将会给相关产业带来百万亿元的投资机会。相信在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深圳市相关产业也会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马晓明建议,下一步,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要积极布局下一代的固态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技术的研发,重点扶持氢能产业链。在光伏领域,考虑到光伏上游为硅料、硅片制造环境的高能耗、高污染双高特征,对于光伏产业,深圳市应该重点支持中游环节的技术研发与下游市场推广工作,引进培育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光伏充电桩模式,提高光伏运营的盈利能力。

此外,马晓明也提出,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建筑节能材料、节能照明、高效制冷、数据中心节能等方面,深圳市也要重视创新科技的出现,孵育引领未来绿色低碳产业的研发机构,加大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培育绿色科技总部经济。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茘:

大力发展海洋蓝碳产业助力深圳碳达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除了节能减排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外,还要着力发展碳捕获技术和增汇途径。深圳要大力发展海洋蓝碳产业,在双目标的实现上做出先行示范,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深圳方案’。”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生态组专家、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陈荔看来,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滨海系统(红树林、盐沼、潮汐沼泽和海草床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且海洋的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之久,海洋负排放潜力是当前缓解气候变暖最具双赢性、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途径。

陈荔说,深圳在海洋增汇途径的开发中发展迅速,成为了首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倡议”和“全球蓝碳十年倡议”的试点城市,围绕海洋本底调查、修复与增汇、碳交易、碳普惠、碳定价、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等提出了工作方案,并形成了以红树林和珊瑚礁保护为重点的国内海洋碳汇交易和生态补偿方式。与此同时,深圳拥有260公里岸线,具有丰富的“滨海蓝碳”资源(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湿地以及珊瑚群落等)和独特的对蓝色碳汇等生态文明制度进行先行探索的体制优势。

“这些资源为彰显‘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贡献力度提供了绝佳的平台。随着深圳对海洋负排放的重视和全球碳交易体系的不懈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深圳的革新之举将为国际海洋碳汇发展提供‘深圳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对于实现路径,陈荔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修复。结合海洋生态红线的划定与生态补偿等手段,建立陆海统筹联动机制,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体系;健全海洋碳汇市场建设,发展海洋碳汇金融,大力开发基于海洋碳汇的期货、信贷、基金等金融产品业务,深入激发海洋碳汇价值的实现。

在具体的工作部署中,陈荔建议可以遵循以下方案逐一开展:建立海岸公园以保护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开发智能化养殖系统,提升碳的周转效率;加快推进蓝色生物制造,以蓝色合成生物学推动农业工业化、工业蓝色化、产业国际化,探寻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最后再辅以天然海洋蓝碳系统的保护,划定生态红线,守护好珊瑚礁等生态系统。

“希望在海陆统筹的框架下维护深圳岸线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助推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维持碳中和的强劲动力,促进高技术、高文明、高效率的协调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陈荔说。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