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强大精神力量的三重意蕴

2021-09-07 14: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杜奋根 孙晓晖

提要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清醒的历史自觉、现实的使命担当和鲜明的政治品格,内含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时代意蕴、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以及过程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方法意蕴。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凝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发扬斗争精神、敢于争取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世间奇迹的精神密码和制胜法宝。从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以及过程性与实效性的“三个相统一”出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于其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价值意蕴和方法意蕴。

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时代意蕴

中国共产党的丰富斗争经验为新时代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奠定了历史根基。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始终是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进程中的行动指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武装斗争”成为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成就的三大法宝之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斗争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伟大胜利,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建设实践为日后“富起来”“强起来”奠定了坚实根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斗争精神,正确研判时代主题变化和中国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作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伟大决策,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斗争勇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路。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立足中国实际,发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斗争精神,勇于直面党面临的重大风险、严峻考验,对内以巨大政治勇气、顽强拼搏精神同一切黑恶势力、丑恶现象、错误言论和歪风邪气等进行坚决斗争,对外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时与势、危与机,敢于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的霸权主义行径进行坚决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正本清源,机构改革大刀阔斧,“三大攻坚战”成效卓著,大国外交开创新局……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顺利办成,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迈向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凝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具有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时代意蕴。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

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意义出发,马克思主义“斗争”指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在自我革命的思想领域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社会革命的实践领域始终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进行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

因此,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斗争性与辩证否定观的现实展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论出发,马克思主义“斗争”指的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斗争”二字贯穿始末,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不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是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通过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完善、巩固、创新,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发扬斗争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蕴含着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过程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方法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原则、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的重要论述为发扬斗争精神提供了方法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

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要明确斗争方向,增强斗争针对性,要求在斗争过程中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要坚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斗争,坚持依靠伟大的中国人民来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同时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只会更多而不会更少。要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一个个既定目标和任务,必须坚定斗争意志,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清醒的历史自觉、现实的使命担当和鲜明的政治品格,内含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时代意蕴、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以及过程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方法意蕴。

(杜奋根: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孙晓晖: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