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扩万古之心胸

2021-09-07 14:32 来源:深圳特区报
相互妥协、相互让步,最终达成最大公约数,这恰是“扩万古之心胸”,是最务实的“经世致用”。思想家亦是文学家,“文质彬彬”的魏源本身是诗人,在他的诗中名句迭出:  “功罪三朝云变幻,战和两议镬冰汤。

■徐迅雷

相互妥协、相互让步,最终达成最大公约数,这恰是“扩万古之心胸”,是最务实的“经世致用”。

新旧交替,风云际会;中西碰撞,云谲波诡。西方文化、器物经济、列强大炮这三者同时出现,让近代中国的中西交往和文化碰撞产生了极端的复杂性。

烛千年之暗室,扩万古之心胸——这就是转型期智识者所谋所图的“志”!

思想家亦是文学家,“文质彬彬”的魏源本身是诗人,在他的诗中名句迭出:

“功罪三朝云变幻,战和两议镬冰汤。”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主意不定,时战时和,进退失据,如同在同一个锅子里放置冰块和热水,十分荒谬可笑。

“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声。”敌人兵临城下,城上还树立着旌旗,城下却订立盟约,可战而屈辱求和,显然更加可耻。

在诗中抨击“和”“盟”,那么魏源是简单反对“和谈”“议和”吗?不是的,他嗤之以鼻的是荒唐的投降主义。在《海国图志》《议款》篇中,他明确反对“款于必不可款之时”。

款者,通也,交也,和也,是一种策略、方法、手段。魏源的“以夷款夷”,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以夷和夷”,是他的一种“大外交”政策。“和夷”,是“议和”“和谈”,不是投降,而是一种对外策略,是对等的外交谈判。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没有妥协,也就没有和平。“和夷”是一种妥协;外交、外贸都离不开妥协的精神。相互妥协、相互让步,最终达成最大公约数,这恰是“扩万古之心胸”,是最务实的“经世致用”。

笔者将魏源的“以夷款夷”,视作他的“大外交”政策,盖因其中包含了军事、外交、外贸三大领域。战争形态,不外乎三——“战、守、和”,如果你仅仅想到“以夷攻夷”肯定是不全面的,军事作为政治的延伸,其实最后往往有妥协,经由外交谈判,签订停战的和平协议。不仅仅是战争形态中的“议和”“和谈”,大外交政策,当然还包括了对外贸易。

魏源的《议款》篇,核心要务就是谈中外贸易,其“款夷”之策,是“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他希望对外贸易能够走上正规之道,从而让互市各国得利;但他非常明确要禁止害人的鸦片。

无论是战争、是外交还是贸易,可以是“两国关系”——以彼之矛而攻彼、以彼和策而与夷议和,也可以是“三国演义”“多国角力”,不仅仅是“通过一国夷人使另一国夷人与我议和”。

尽管“和”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普适价值,但国人向来最熟悉的是上下等级中服从的观念,最稀缺人人平等中的妥协意识。有战有和,有攻有款,才是完整的思想策略,魏源想到了。可是,到了那些具体落实者那里,竟然变成了举起双手的投降主义,真理跨出一步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谬误,魏源怎么能不失望呢?

“人生几度三千纪,海风吹人人老矣!”1854年,咸丰四年,已辞官的魏源寄居兴化,治佛学,修净业,不与人事。大凡皈依宗教的智识者,皆有大痛苦。晚岁的魏源,对清政府彻底的失望。他人生最后的这一行动,何尝不是对专制黑暗的无声抗议!同时这是他与人生讲和、和自己妥协,但他所“图”的志不变。

(作者系文化学者)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