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要闻 > 

创新机制构建大湾区高等教育新格局

2021-09-13 15:08 来源:南方日报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教育,作为大湾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既需要匹配大湾区的发展路径,又需要遵循大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

■邹新月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创造和应用高层次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研究生教育其发展也是在不同逻辑关系的动态平衡和模式创新中实现的。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协调好学术与社会、科研与育人、技术和产业等内在关系,不忘初心使命,坚持“四为”方针,创新教育机制和育人逻辑,是保障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供给的关键所在。

遵循中国逻辑: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育与国家、社会密不可分,它总是深深嵌入国家需要和社会规约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旨在培养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土需要的建设者。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基本问题时,研究生教育首先要面对的是中国的本土化情景,也必然首先要遵循中国逻辑,将教育本身回归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基点和向度上来。

因此,办好国家和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将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紧密联结。要让研究生教育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地、主流思想观念的支持地和国家建设的人才聚集地,把中国逻辑融入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使命,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切实发挥研究生教育铸魂育人的作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落到实处。

遵循高教逻辑: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内涵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高深专门知识的生产、应用与传承,它直接针对的是具有前沿性、多变性甚至不确定性的各类知识系统。研究生教育既提供专业知识生产的场所和载体,同时专业知识生产又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实质性的内容和方向。“科研”与“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两个核心,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必然要遵循这种专业知识的生产逻辑,以科研与教学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结,推动科教融合、学术育人,加强学术生产与研究生教学的互进互益,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发展。

同时,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现实导向的,它既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基础,也是国家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产”与“教”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对接行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倒逼专业知识生产与社会现实的接轨与融合,增强学术科研、知识生产的现实意义。研究生教育必然要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创新培养路径,增强研究生教育与社会、行业的对接,打通“教”与“产”间的隔阂,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产学融通,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作为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双核,是研究生教育必然的发展路径,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

遵循技术逻辑:“智能+”时代、识变应变、科技赋能

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推动以往产业形态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并催生了大量的新型产业,同时赋予了研究生教育以新环境、新范式、新问题和新要素。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系统性转变,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

在“智能+”时代,研究生教育既需要遵循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适应技术赋能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施教环境,又需要识变应变,积极应对技术所带来的各类问题和挑战。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通,即实现技术对于教育体系中各功能、结构、部分的互动与促进。当前,多维度的技术情景构建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技术角度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生性变革,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路径和发展方向。

对于大湾区研究生教育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教育和技术融合,推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拓展个性化教学、仿真教学以及“互联网+”等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方式、载体、路径的科技赋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理论更新和知识适用性问题,适应信息化技术所形成的新业态环境,积极对接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新媒体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新兴数字化行业,推动研究生教育与技术逻辑的适应和匹配。

遵循大湾区逻辑:对接战略、匹配湾区、创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既为本土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资源与机遇,同时也规范着教育的方向、路径。研究生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不是某种单纯的知识生产或者知识传授活动,相反,这种教育活动深深地嵌入整个社会结构与文化脉络之中,其所处社会的本土状况、发展需求与未来方向等,决定了研究生教育背后所内隐的社会逻辑。

无论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都拥有与本土社会联系紧密的研究生教育集群,并建立了与所在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匹配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这种本土化的发展逻辑,一方面使研究生教育集群从所在湾区的发展中获得资源与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推动所在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教育,作为大湾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既需要匹配大湾区的发展路径,又需要遵循大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

立足粤港澳的社会文化优势,构建新型区域研究生教育体系,是大湾区研究生教育必然的发展路径与未来方向。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本土性,决定了其发展要坚持立足大湾区、服务大湾区、凸显湾区特色。将研究生教育的“研”和“教”匹配大湾区发展模式,在改革创新中努力探索研究生教育与粤港澳三地建设和发展之间的结合方式,推进合作办学。积极对接大湾区在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需求和政策,充分利用粤港澳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和文化优势,协同创新,构建具有大湾区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推动建设“湾区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大湾区建设发展增添动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创新教育机制和育人逻辑,培养政治可靠、专业性强、符合时代的研究生人才,对于构建大湾区高等教育新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