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2021-09-14 17:3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唯物史观思想基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实践逻辑,界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唯物史观思想基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实践逻辑,界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田启波

提要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人民立场,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与精髓,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定律与原理。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唯物史观思想基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实践逻辑,界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唯物史观思想基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实践逻辑,界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1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唯物史观思想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人民立场,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与精髓,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定律与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正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了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其核心与精髓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2

以人民为中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新时代我国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坚持协商民主,保障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为人民当家作主各项权利的落实提供法律保障,包括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力。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文化建设方面,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文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各项文化事业以人民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逐步健全,进一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要。在社会建设方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抓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保、健康等多方面问题,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进一步健全,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环境状况明显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3

以人民为中心界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衡量和评价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终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始终把人民利益和幸福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考量我们党执政能力的关键,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里就是改革的重点。“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4

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基于对人类解放事业不懈探索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构想,即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弘扬这一观点,进一步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和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让人的才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一是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当前全球化进程面临着生态危机、金融危机、难民危机、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调动起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积极性、能动性,共同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中推进各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