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苟利国家的 《四洲志》

2021-09-14 17:30 来源:深圳特区报
魏源不愧是林则徐的第一知己,他最了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思想,也最能体会林则徐放开眼光、向西方学习的伟大智慧。魏源不愧是林则徐的第一知己,他最了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思想,也最能体会林则徐放开眼光、向西方学习的伟大智慧。

■徐迅雷

魏源不愧是林则徐的第一知己,他最了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思想,也最能体会林则徐放开眼光、向西方学习的伟大智慧。

那些超越同时代人类知识、认知和智慧的人,即为智识者,他们是我们的先贤。

天上麒麟,人中骐骥。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福州。父亲想到南朝著名文学家、诗人、被赞誉为“天上石麒麟”的徐陵,给儿子起名为“则徐”。没有让父母失望,林则徐成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先贤楷模,光照万代名垂青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这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起点,之后才有了洋务运动的实践、有了维新运动的试探。然而,如果没有林则徐,没有林则徐主持译编的《四洲志》,真不一定有《海国图志》。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世界百科全书”。魏源名著《圣武记》中《道光洋艘征抚记》上篇,记叙“林则徐自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具知西人极藐水师”。作为钦差大臣,林则徐是在道光十九年55岁之时离京南下的,春天抵达广州。他随即在自己的幕府中组织翻译机构,从而在中国翻译史上“开风气之先”,创下了虽然短暂但却光辉的“林则徐译时代”。

其中很重要的译员是基督教徒、年轻的梁进德,林则徐招他入幕,成为自己的“翻译官”,口译笔译,双管齐下。林则徐组织领导的翻译小组,还有袁德辉等人。他们书报并进,一方面翻译澳门新闻纸(即报纸)等,了解外情动态;另一方面就是译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译编出来而成《四洲志》。

慕瑞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所编著的《地理大全》,美国版厚达上千页。而《四洲志》择其要进行“编译”“变译”,虽然只有区区11万余字,但属于“开山之作”。北京的朝华出版社出版有“清末民初文献丛刊”,规模极庞大,《四洲志》(2018年6月第1版)是其中之一,精装的影印本;《四洲志》最初应无单行本刊行,此系之后根据《海国图志》辑录,略有补充。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则徐全集》(2002年10月第1版)中,《四洲志》置于套装共10册的最后一册“译编”部分,亦可视为压轴之作。

林则徐自己其实并不谙熟英文,期间他曾随译员努力学习ABC,殊为难得。然而,主持翻译编撰《四洲志》,他悉心而努力,亲自进行改写、修正、补充、润色、编辑,并且融入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提法,他是真正的译编主角。林则徐当时这样做,显然是违反上规上意的,但他的理由无懈可击——为了“悉夷”,为了知己知彼,为了百战不殆,这不是“苟利国家”那是什么?

《四洲志》介绍了世界各地34个国家,让闭塞已久的国人在“里面的世界很无奈”之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林则徐表达了对于育奈士迭国(即美利坚合众国)等国家的巨大好感。林则徐事实上就是“瞭望美国第一人”。

彼时,大清帝国举国上下沉浸在千百年来形成的“华夏中心论”和“天朝上国”的迷思中。可悲之处就在这里,对于清廷及其奴才臣子们来讲,他们哪里能想到“需要一次地理大发现”,需要一部《四洲志》或《海国图志》?

魏源不愧是林则徐的第一知己,他最了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思想,也最能体会林则徐放开眼光、向西方学习的伟大智慧。林则徐和魏源可称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双雄”。

(作者系文化学者)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