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作者:付钊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从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而对社会建设做出的重要决策。制度性道德助人实践活动的社会工作以其价值性在推动服务型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中独树一帜。明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天然优势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推动社会工作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从健全社会工作制度保障、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本性、培育专业社会治理力量、增强公益服务品牌意识和深化社区治理服务实践等方面入手来提升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推动社会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摘要]从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而对社会建设做出的重要决策。制度性道德助人实践活动的社会工作以其价值性在推动服务型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中独树一帜。明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天然优势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推动社会工作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从健全社会工作制度保障、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本性、培育专业社会治理力量、增强公益服务品牌意识和深化社区治理服务实践等方面入手来提升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推动社会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关键词]社会工作 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 C9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3575(2020)03-010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创新社会治理揭开新序幕,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从统筹全局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对推进创新社会治理作了全面论述,明晰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由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绝非字眼的转变,而是由国家自上而下粗放式管理向政府与诸多社会主体共同精细化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转变,是党和国家执政理念和思维的进步与更新。社会治理的本质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难题,是缓和社会矛盾、构建社会资本、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主体参与、增进社会和谐因素的载体[1],是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迎合当前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及社会基本矛盾转变的必然结果。源自于应对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制度性道德助人实践活动的社会工作以其丰富的价值基础、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和方法在推动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发挥重要功能。一方面为社会治理由理念向操作化转变提供实践依据,另一方面更好地嵌入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要求。由此而言,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研究提升社会工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社会变革视域下的社会治理
(一)从管理到治理: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社会管理强调以政府为主导,全方位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突出政府的权威性和责任性的统一。在社会建设的初期,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产生了巨大效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问题的产生繁衍与经济发展和信息进步紧密相关,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由国家自上而下粗放式社会管理向政府与诸多社会主体共同精细化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转变势在必得,社会建设理念也实现从公共行政走向社会管理进而迈向社会治理的升华[2]。社会治理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治理模式,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构成元素,是由一系列价值、政策、制度构成的社会管理其经济、政治的社会进程。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既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又强调处理好改善和保障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创新社会治理,要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使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并非单纯字眼的转变,而是深刻的治理方式、治理主体、治理理念的转变。首先,治理方式由“微观管控”向“宏观主导”的转变,即简政放权,将政府的管理职能下放基层,减少政府对地方微观事务的直接管控;其次,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即在党和政府统筹全局引导下,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局面;再次,治理理念由“行政化”向“法治化”转变,即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将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政府职权法定、公民懂法守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最后,由“事后整治”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即治标治本,着重治本,强化社会矛盾预防的机制建设,着重从源头处理[3]。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格局的转变,既是社会建设理论成果的发展,又是党和国家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
(二)从治理到服务: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首要前提是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为出发点,最高限度提升社会和谐因素,推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4],必须处理好改善和保障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具体而言:
首先,社会治理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治理本质是有关人的管理和服务,关乎人民群众矛盾机制的化解和协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应当确保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时刻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视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处理社会治理问题。
其次,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共建共享。共建即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在医疗卫生、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众多社会服务领域内由政府协调统一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发挥治理作用;共享即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倡导的发展是促进人民福祉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所有人民的富裕,社会治理发展成功与否,最终判断标准应是人民是否享受到了社会治理的成果。因此,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以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基点,更好的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取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协商,达到尽可能大的共识,进而采取相互配合的治理行动[5],促使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愿景与效益的统一。
再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树立法治观念。奉法者强则国强,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法治,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是法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把手是法治,运用法治思维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始终坚持依法治理,要合情合理合法,以法治思维解决社会疑难杂症,逐步实现依法履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遇事信法、办事寻法的法治社会治理格局。
最后,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是提高“四化”水平。提高“四化”水平即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和专业化,提高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风险问题能力,提高“四化”水平既是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又是创新社会治理途径的基本方式,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智能信息技术,加强互联网管理能力、提高网络风险防御水平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二、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治理的何以可能
从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而对社会建设做出的重要决策。具体而言,社会治理尤为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视增加人民群众福祉水平为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治理方式由行政管控向建立服务型社会转变,参与主体由一元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转变,治理方式由政府自上而下单项管控向政府与公民双向互动协商的转变。治理范围在明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职责范围的基础上面向全社会[6]。而源自于应对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制度性道德助人实践活动的社会工作能否与以社会化为本质的社会治理有效融合?能否实现社会工作进行有序的社会治理?
(一)活力四射的社会治理与大有可为的社会组织
为适应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僵化、单一、强制的社会管理体制已逐渐不能进行有效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议题应景而生。社会治理是在党和政府的全局引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等社会主体的活力,通过协商、沟通等由上而下再由下向上的双向互动方式共同对社会公共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规范性活动的过程,其主要目标就是依据法律程序和法治思维调节社会矛盾问题和各方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通过引导、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问题治理。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障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提升社会应对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保障社会和谐平稳发展[7](P258)。
社会组织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深入贯彻推动社会有效机制协同,提升社会的自我治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水平。长期以来,受传统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的社会管理体制影响,社会组织和第三方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主体性和独立性被严重忽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首先要激活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的活力[8],这一论断明确表明有序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社会组织顺应社会问题而生,伴随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社会问题交织繁多,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多样,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社会工作机构只有顺应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以其专业性在新时期社会治理中将大有可为。
(二)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化”
社会性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联系性,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即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即可理解为社会工作擅长于从社会中的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为纽带,并能够促进这种联系和交往的能力并达到增能效果。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关乎敬业、尊重、接纳、自决、价值、能力等价值观都反映了其社会性,而正是社会工作的社会性而贯注于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联系的视角,并以此为专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是为了积极的促进人际交往,为了带来更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保障与人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人的价值在社会层面的实现[9]。
2017年9月“社会治理社会化”写入党章,社会治理社会化是指改变传统的行政化管控的社会管理模式,重视社会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引入社会力量,以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活力,共同参与社会事务治理的过程。社会治理社会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厘清部门职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既突破了社会治理主体的范围,又超越了治理技术层面的简单逻辑[10]。
社会治理强调政府和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协商和合作以及政府部门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积极性。社会工作以其综融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实务手法在化解社会矛盾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工作为社会治理操作化提供了现实模式,二者有机融合,互为补充,更好实现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分配,进而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社会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11]。
(三)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势性分析
作为回应社会问题而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工作,以其综融的价值取向和专业的实务技巧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伴随社会问题的扩大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也逐渐拓宽,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又是其优势所致。具体而言,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专业属性优势、人才力量优势和组织平台优势。
其一,专业属性优势。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工作以社会个体需求为导向,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和主体地位,综融多学科知识,以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受助者满足需求、摆脱困境的助人活动和过程[12](P11-12),是一种将社会工作者、案主、社会问题、社会资源、社会环境等具体因素链接起来进行合理配置并解决社会问题的复杂的社会过程,从而促进社会功能完善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一致。由此,其一,社会工作是创造性的链接资源、运用各种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发现和认识新的问题,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发挥人的价值功能,从而帮助面临困难的和存在需求的人和社区解决复杂问题;其二,社会工作实务中遵循动态持续的过程模式,由接案—预估—策划—介入—评估—结案中形成持续发现问题—评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发展性、持续性的有效预防社会问题的治理模式;其三,社会工作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社会工作过程中参与互动的每个人都对问题的解决和专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作为社会行动者的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之间的互动并非机械的,而是在充分考虑现实情境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行动对社会问题做出能动的反应,两者双向持续的互动从而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而这个过程也是被人们赋予意义的行动建构起来的[13](P5-8)。因此,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性、独立性、公正性、预防性能弥补和完善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价值观和过程观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都有现实意义。
其二,人才力量优势。根据2018年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报告,截至2018年,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突破100万,广泛分布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会组织等,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一方面社会工作者直接参与基层社会服务,遵循助人自助专业价值理念以专业的介入技巧和丰富的社会服务实践经验将社会治理理念贯穿到处理人的基本问题和协调基本社会矛盾中去,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我能力和有效规避社会风险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以其丰富的知识背景和敏锐的观察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弊端和不足,并通过对问题的评估和实施来为政府制定合理的社会治理政策法规提供建议。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实务中以其专业素养对社会治理理念的理解、执行、改进都产生重要影响。
其三,组织平台优势。民政部《全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国内城市和农村社区分别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和5个社区社会组织。截至2018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工组织已达9793家。社工组织是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主要依托,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社会资源、满足公共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平台有效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通过承接政府项目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在推动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效果显著。社会工作者依托社会工作组织满足居民现实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提高社区居民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四)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其一,专业要求的独立性与合理性。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在其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并受到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西方社会工作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可以独立运行而超越国家体制和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中国社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受政府体制影响,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政府命令和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保证基本需求满足。而在此所讲的独立性特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巧和手段的独立性。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其独立性的基础,富有价值感的知识体系、服务理念、助人目标、专业技能等是社会工作独立性的重要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和理念独立于社会治理的主客体之外,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社会政策等技巧在解决基层社会问题上的针对性、价值性、专业性更匹配社会治理的精细化要求。
其二,理念目标的契合性和一致性。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处理人的基本问题的道德实践,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充分考虑服务对象价值的独特和人格的平等,帮助有需要的人摆脱困苦,维持基本生活能力,在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基础上实现人的增能,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治理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为落脚点,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在平等互助、协商合作和共治共享中促进社会和谐有序、良性互动的发展[14],其基本理念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倡导公平正义、改善基本民生、增进社会和谐。由此而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目标与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其三,手段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社会科学的目的在于完整、客观、准确的把握人类社会思维及其本质,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社会工作拥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助人技巧方法,在助人实践过程中,一套科学体系的助人方法是社会工作实现专业目标的基础,否则社会工作者会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社会工作者通过系统职业化教育培训掌握一套特有的社会工作助人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经过百年来的长期实践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主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实务工作方法,实践表明这一套体系科学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在帮助服务对象审视和评估其问题和需要,评估服务对象和社会环境交互的状况,深层次勾勒服务对象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综融多学科知识运用社会工作通用实务模式深入实地去发现寄生问题并科学、灵活地选择针对性的服务方法和技巧,充分链接资源,引导社会支持,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共同解决服务对象问题,达到增能和预防的功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目标要求提高社会整体治理水平,社会治理方式的科学性是基础。社会工作以成熟的科学技术专业提高科学的社会治理方式提供了可能。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技巧是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能有效地和社会治理目标、理念相融合,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社会化、专业化要求,因此,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治理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五)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效益
近年来,“三社联动”试点工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多地政府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得到推广。2004年发端于上海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实践的“三社联动”以其价值效益在其他省市区逐步推广实践,“三社联动”是通过社区建设、组织培育、社会工作机制现代化建立的“三社”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协同推动的和谐局面[15]。
笔者有幸参与了2018年甘肃省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三社联动”项目—兰州市沙井驿社区“三社联动”试点项目工作。沙井驿社区试点项目工作开展一年以来,各方面取得巨大收益。其中,在社区组织方面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15支,发掘培育社区领袖20余人,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显著作用;在志愿者管理和培训方面新纳入社区志愿者36人,吸纳高校志愿者50余名,组建当地小学“小小志愿者”队伍1支,通过定期培训、组织管理在社区建设、社会服务中缓解了社区服务人员不足的困境;在社区老年服务方面通过社区互助模式,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照顾社区高领老年人,开展特色社区娱乐文化活动,提升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建立社区互助组织,调动社区居民互助积极性;在司法社会工作拓展方面加强与当地司法部门的联络,进行社区居民普法宣传,开展社区矫正宣传和辅导等服务,推动了社区法制建设,完善了社区法制;在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方面通过公益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已有9支社区社会组织承担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娱乐休闲等公益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社区居民精神娱乐生活,激发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基层社区建设的活力,创新了社区治理实践理念和方式。除此之外,针对社区居民方面,开展青少年儿童活动23次,包括冬夏令营、环保意识提升、亲子交流、校园欺凌说“不”、绿植领养、五防课程、4点半课程、新生入学适应培训、社区小小志愿者培养等活动;针对妇女群体开展舞蹈大赛、丝化网手工制作、育儿保健讲座等活动10次;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老年长者生日会、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10次;针对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互助关怀小组等5次,针对社区普通居民开展七夕节爱的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安全生产竞赛、中秋送月饼互助小组、舞蹈歌唱比赛等活动11次等。通过党建引领,社工宣传、志愿者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工职业能力培训构建了一套体系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服务体系。在整个2018年中,社工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尝试运用平等、尊重、同理心、个别化、反移情、自决的专业技巧和方法累计开展活动50余次等,累计服务沙井驿街道居民500余人次。
甘肃北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2018年兰州市“三社联动”沙井驿试点工作中产生了诸多社会效益。第一、承担社区服务,激发了社区活力,并引导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深入发掘社区资源,评估社区和居民问题,解决和预防社区问题,有效缓解了社区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公益微创投项目实现基层群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引导了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第二、社区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吸纳高校和社区志愿者,进行志愿者能力培训,提高志愿者的知识技能水平,更好地在实践中缓解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打造一支高效合理、技能完备、管理科学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第三、增强社会治理能力,转变公共服务方式。社会工作通过引领倡导,培育大批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活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机制建设、社会工作者介入机制建设,社区居民参与建设机制的微观治理机制,深刻的发现治理难题,并倡导源头治理;第四、发展了社会工作队伍,创新了社会治理模式。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和链接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有效地促进社会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的相互整合,创新了社会治理新机制,协助社区治理的有效发展。
社会工作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自我国引入社会工作以来,其在满足弱势群体基本需求、处理社会风险问题、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掘培养社区骨干领袖、推动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加整体社会和谐因素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已有一定的人才基础和理论基础,并积攒了一套成熟的社会服务经验,同时借鉴了国外社会工作在介入社会治理中的理念和模式,势必对我国的社会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治理的何以可为
(一)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定位
其一,资源链接者。社会系统中隐藏着诸多资源,涉及文化、政策、经济等诸多方面,社会问题的和谐整治依赖于一定的资源支持,社会工作者整合和链接资源对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满足居民需要、赋权并实现增能都有重要影响。社会工作者为了实现助人目标,通常需要多部门向服务对象筹集有效资源,作为资源链接者,动员和整合社会环境中的有益资源可以更有效的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以促使案主问题的高效化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多部门沟通协商为困难群体链接各方资源,保证提供有序的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其二,政策倡导者。社会治理过程中,某些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现行社会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有天然联系,因此,对现行制度和政策的改变和完善就十分必要。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实务过程发现某些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社会环境状况和利益群体的需求,积极向政府提出政策制度建议以谋求现行社会政策的改变和改善,积极倡导政策现行,有效处理社会问题,预防同类问题再生。
其三,关系协调者。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处理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产生与身处于社会中的人关系密切,许多情况下,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社会成员与其他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之间未能有效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失调,引发一系列与人相关的矛盾冲突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须深入剖析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合理选择工作方法、有序应对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承担起协调相互关系和处理社会矛盾的任务,逐渐缓和、解决社会矛盾,建立和谐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其四,实践增能者。社会工作直接参与社会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其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运用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专业的实务技巧为社会有需求的群体提供专业人性化、柔性化的服务,协助社会弱势群体正确明晰其处境,合理评估其问题及需求,通过优势视角链接社会优势资源,协助弱势群体参与到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从而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推动问题有效解决和促进弱势群体增能。在此过程中充分肯定个体对于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并鼓励个体参与其中,增加了个体解决自我问题的能力和选择最佳生活方式的机会,从而达到预防功能和激发个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
其五,善后预防者。解决社会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善后和预防。创新社会治理格局中突出强调解决社会问题要由“事后整治”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即治标治本,着重治本,强化社会矛盾预防的机制建设,着重从源头处理。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优势不在于社会工作专业,而在于它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体特征和现实需求,所运用的理念和方法都是围绕解决和预防问题而展开,在善后阶段社工处理各种遗留问题,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链接优势资源,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个体赋权并增能,做好善后工作并防止问题再生。
(二)提升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现实路径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关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推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深刻的本土治理经验为基础,发掘本土实践经验,避免陷入唯西方社会治理论、缺乏本土治理自信,同时又不能陷入唯本土治理论,过分夸大本土治理经验,理性的反思和检视中西方治理经验,在深刻分析本土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问题矛盾机制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本土社会治理的先进理念和模式。社会工作作为新生的社会治理主体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过程中本土实践经验不足,社会治理本土化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因此,要以本土实践为本,借鉴国外先进治理理念和治理经验,以开放、包容、合作、协商、学习、借鉴的态度去坚持政府引导、遵循治理理念、发挥专业优势、协同社会参与、践行社会服务、匡扶社会正义、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工作要积极回应社会治理目标现实要求,通过政策支持、专业立基、平台依托和服务为本的方式探索出一套顺应社会治理理念目标的现实路径[16]。
1.政策导向:落实国家治理政策机制,健全社会工作制度保障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理,社会治理强调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管理与服务、法治与德治、维稳与维权、活力与秩序之间的基本关系,正确处理五对关系建立制度性社会治理的前提则是建设和完善法律制度。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善治和法治是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最高境界,而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依赖于政府的法律制度保障和社会工者等治理主体同政府协商决策的过程,广泛实现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工作领域立法建设和完善是重点[17](P143)。
其一,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首要保障。社会工作业务层面的立法涉及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特殊人群权益保护、人民调解、基层居民自治等行业法律法规。在实现基本的社会工作业务层面的法律保障后,依据我国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要加快社会工作立法的速度和力度,尤其在社会组织,社会保障、特殊人群权益保障、社区矫正、社会救助等领域的立法取得新突破,以立法强制规范明晰政府、市场、社会工作之间的职责范围,并依法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严格公正执法;以立法形式维护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基本权益,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性、积极性和合法性。
其二,制定相关保障社会工作在有关社会治理的政府决策过程中具备参与相关政策审议和决策的资格,确保社会工作组织的协商决策权。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服务中,通过深度评估能够及时发现社区和居民面临的困境和需求,在具体实务中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将与社区和居民利益相关的问题和需求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需要的社会政策方针,并通过与政府协商沟通或者组织游行,倡导政府制定和完善更切合人民大众的社会政策法规。确保社会工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审议和决策权,由社会工作组织传达基层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要求并通过决策提出政策制定和修改建议,实现引领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让决策更符合社会需要,让社会治理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
其三,完善社会工作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工作有效参与社会治理既要促进本土社会工作发展,又要强调规范管理和发挥作用,切实加强社会工作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社会工作行业自律机制,从发扬社会工作行业效应文化、团结社会工作组织从业者、承担政府职能转移、依法执行社会政策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行业规范化;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从关系建立、社工介入、结案评估等过程明晰规定社会工作者的可为和不可为。
2.专业立基: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本性,发展社会治理专业力量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具体来说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分为专业伦理价值、专业哲学基础和专业理论体系。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正是围绕社会工作目标而展开,即社工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融多学科的专业价值知识理论方法,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直接方法和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间接方法为弱势群体提供专业助人服务,解决其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以致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更加持续稳定。为有效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强化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培育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是重点。第一,通过社会工作博硕本专教育改革,改变固有的纯理论经验教育方法,注重高级实务培养模式,在重视社会工作学生基础理念知识掌握的同时,将学生下放到社区,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增强社会工作学生的社会服务本性,提升社会工作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二,增加社会工作者职业岗位,提升社工福利待遇。通过政府购买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扩充社会工作者岗位数量,完善社工人才培育、遴选、激励、评估机制,培育、选拔、吸收高素质的社工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第三,重视行业交流,加强内部学习。加强社会工作行业之间的交流,传播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方法,重视社会工作组织内部培训,强化社会工作者实务水平。
通过职业教育、专业选拔、督导培训等逐步培育社会工作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组织不断培育和吸纳大量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不断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运用,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显示度”,提升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获得社会的认同。
3.平台依托:完善社工组织监察机制,增强公益服务品牌意识
当前社会工作组织数量发展庞大,但其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较为滞后,配套管理的评估、监察、督导机制及相关细则少之又少,大量社会工作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尚未建立,权力机构、组织机构、督导机构、决策机构、项目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混乱,很难形成统一的项目制度化管理。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直接造成社会工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资源使用率低、社会服务能力弱、资金账目不明等腐朽状况,造成社会公信力缺失,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减少了社区居民加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降低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号召力。
提高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完善社会工作组织的内部治理能力是首要抓手。首先,建立和落实完善的社会工作行业规章制度机制,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内部规范机制和社会工作者督导评估机制,设立理事会制度、内部检查制度、组织成员代表大会制度、行业述职制度、激励及惩罚制度等。理事会和组织成员大会负责行使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负责职能人员分工、项目执行评估、组织成员晋升、财务账目管理等,定期举行大会对项目开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会员工作效果情况进行评估,内部检查制度通过对项目开展、组织管理、财务使用等情况进行内部监督,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或惩罚,决策、执行、监督部门的负责人不能相互兼任,账务部门要实现独立等[18]。其次,建立合理的外部监察机制,重点加强建设政府、居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组织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平台,成立专门的第三方监察机制,规定社会工作组织定期通过宣传栏、报刊、网络、媒体进行基本信息公开,确保社会工作组织的机构管理、财务账目、项目执行、人员流动、人事安排、社会服务效益、社会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信息的透明公开。
通过建立完备的社会工作组织内部规范机制和外部监察机制,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组织的行业规范和行为规范,逐步建设行业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更有效的号召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骨干领袖,加快建设公益服务品牌项目,更有效的执行社会治理服务项目,减少社会工作组织的负面影响,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更好地承担社区服务项目,激发社区活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基层社区治理。
4.服务为本:深化社区治理服务实践,助力社会服务事业发展
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落脚点是社会实践服务,深化社会服务实践,立足本土情境,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其一,直接参与:立足于本土化情境,提供专业人性化服务。社会工作者转变以往粗犷的社会服务提供方式,推动社会治理向人心治理、情感治理、关系治理、社区治理转变。首先是人心治理。个体心智的平衡性决定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反之,则会出现偏差或越轨行为。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遵循平等、接纳的实务技巧,深刻剖析居民的现实所需,对症下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用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其次是情感治理。个体的问题与社会排斥和特定标签密切相关,由此而来的自卑、压抑、失落是影响个体情绪的主要缘由,社会工作者要及时识别个体的不良情绪,及时介入引导正确其宣泄;再次是关系治理。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个体社会交往失衡也有明显关系,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导致个体在社会资源的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社会工作介入则要强调生命的平等,重在维护和修复个体与个体、群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消除三者之间的偏见和隔阂;最后是社区治理。由共同价值观和生活生产方式形成命运共同体的社区是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互动的主要场所。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端导致这种命运共同体功能趋向弱化,社会工作者则要立足本土实践情境,多途径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重塑和发展社区的共同体意识,倡导建立整合式和参与式的社区发展模式,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的主体参与性地位。
其二,引导参与:落实三社联动机制,激活社会主体活力。三社联动旨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和社会工作者之间高效联动。在政府引领下实现三社联动试点工作逐步推广的前提下要力求三社联动的工作理念和形态走向现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问题发掘、居民需要满足、社区问题解决、社区服务提供中的载体作用。首先,要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社会组织人才激励保障措施,大力扶植社会组织发展[19];其次,要积极承担社区服务,激发社区活力,引导居民自我参与社区建设;再次,发展和培育高校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志愿者的知识技能培训,更好地在实践中缓解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打造一支高效合理、技能完备、管理科学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最后,社会组织要转变公共服务方式。通过引领倡导,培育大批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活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机制建设、社会工作者介入机制建设,社区居民参与建设机制的微观治理机制,深刻的发现治理难题,并倡导源头治理,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实现“三社”有机融合,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加快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其三,协同参与:整合社会组织力量,构建协同治理模式。协同式治理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协商合作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高效配置。近年来,政府购买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对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协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持续发展壮大,拓宽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新模式。它一方面提供了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减轻了政府提供公共事务的压力。与此同时,单一的社会工作组织无法提供多元化治理的服务,社会工作组织更要与其他社会组织、企业、社会主体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社会问题的解决依赖多样化多专业的社会组织、企业和社会主体协同发力[18]。社会工作组织要积极构建社区网络化治理机制,广泛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协同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社区公益性社会服务,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网络通信、文化娱乐、设施维修、慈善救助、法律援助、托儿养老、就业咨询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特色服务。在面对公共事务时,社会工作组织要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相互信任协作,满足社会需求,提供社会服务。
四、总结与反思
作为回应社会问题而发源的社会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更重视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在社会层面体现其治理意境,并能有效地对社会治理进行操作化演绎。依托社会工作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有其天然优势,并且,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在内容维度、过程维度、增能维度三个方面具有天然契合性。社会工作有创新社会治理的优势,但具体可以占据多少份额仍需要时间考量,同时我们也理应明确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做到法律制度先行;其次是要形成各方联动合力,社会治理并非单纯依靠某一支力量或者行业单打独斗,而是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最后要让合适的群体完成适合的工作,发挥各个群体的优势。只有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社会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建设和改善人民福祉。
参考文献
[1]卫小将.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6):81-85.
[2]黄红.专业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契合与互动[J].成人教育,2015,35(11):83-85.
[3]李卓琦.加快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的思考[N].湖南日报,2016-12-22(15).
[4]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C].2013.11.12.
[5]王思斌.社会工作在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作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1):43-47.
[6]程萍,社会治理为什么要社会化[OL]半月谈网 [2018-01-18]. http://www.banyuetan.org/ chcontent/sz/wzzs/szft/2018118/244116.shtml.
[7]Jeffrey Pfeffer and Gerald R. Salancik.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8.
[8]宋宜钊.专业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探讨[D].沈阳师范大学,2014.
[9]陈锋,陈涛.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探讨[J].社会工作,2017(03):3.
[10]Greenwood, E.,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1957,57(2),45-55.
[11]吴晓林.“社会治理社会化”论纲—超越技术逻辑的政治发展战略[J].行政论坛,2018,25(06):38-45.
[1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4]纪德尚.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问题研究[J].社会建设,2015,2(01),60-67.
[15]叶南客,陈金诚.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81-86+93.
[16]冯元.新时期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理论依据、动力来源与路径选择[J].社会建设,2017,4(06):29-38.
[17]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8]周学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与提升治理能力的路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6):109-115.
[19]高红,杨秀勇.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理论、实践与路径[J].新视野,2018(1):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