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分析*——兼论提升深圳高等教育竞争力路径

作者:郑婉茵 王艺儒 黄卫华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以中国2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借助高等教育现状竞争力、经济科技支持竞争力、环境支持竞争力等指标对比得出城市排名,对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进行横向分析评价。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以深圳市为例,采用深圳市近年来高校规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指标构建纵向评价体系,就提升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提出发展思路和具体意见。

[摘要]以中国2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借助高等教育现状竞争力、经济科技支持竞争力、环境支持竞争力等指标对比得出城市排名,对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进行横向分析评价。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以深圳市为例,采用深圳市近年来高校规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指标构建纵向评价体系,就提升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提出发展思路和具体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 潜在竞争力 因子分析 深圳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3575(2020)03-0151-07

一、绪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而高等教育院校作为培养具有高素质、高知识、高能力的人才的摇篮,作为聚集科研机构与各行业高新技术人才的重镇,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目前高等教育院校有以各个城市为中心,逐步集中分布的趋势。因此,以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为对象,通过分析比较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来研究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很有必要。然而,目前在全国重点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中,广东省深圳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更值得关注。深圳,是以高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个城市的主导发展方向的城市,其高等教育情况明显不能与城市发展规模相符。以高等院校数量为例,截至2017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高等学校分别为91所、64所,而深圳仅有12所。考虑到深圳作为我国目前科技创新代表城市和改革开放的榜样城市,研究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主要城市和省会城市通常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省(自治区)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拥有着远远不同于其他普通城市的各类优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整个省区的综合实力的能力。由于主要城市和省会城市具有的这一代表性作用,并且考虑到选择区域的整体性和横向可对比性,因此选取各省(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和一些全国主要城市共计20个城市为样本,构建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横向评价不同样本城市的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为将来研究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切实可行的评估和参考。

同时,在进行横向评估之后,对城市多方面进行考虑,以深圳为例,从而进一步研究城市潜在教育竞争力的提升问题。深圳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创新型城市。但是与深圳城市经济政治发展规模相比较,由于高等教育发展起步晚,所以一定程度上深圳的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教育数量规模、科研水平、教学水平与深圳的社会经济水平不适应的严重问题。深圳的高等教育现阶段并不能为深圳经济、政治和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对深圳近些年的高等教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分析,为城市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并落实到具体。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项目“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机制研究” (BGA190051)


二、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现有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是内涵不同,具有明显差别的概念。李鸣[1]定义了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指某一高等教育所拥有的,由先进高等教育理念与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多方面整合而成的一种关键能力。基于其教育竞争力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定义了高等教育竞争力,也就是说,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产出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其内涵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以及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2]。在此基础上,可类比得到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的定义,即不单单指目前城市已有的高等教育水平现状,而是反映出未来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和根本所在。

国内关于教育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根据已有文献,教育领域的学者主要是借用已经定义的城市竞争力概念,以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来界定教育竞争力。 [3]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以城市为对象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主要集中在基于目前已经存在的教育现状,对现有的高等教育进行评价。雷俊[4]将高等教育竞争力指标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得到各指标所占权重,对于全国29个主要城市,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并将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值与城市竞争力评价值进行对比和关联度分析。国外学者 Alexander W. Austin[5]建立了包括接受、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高等教育环境在内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Glass, J. G.[6]认为高等教育社会产出是评价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关键指标。

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对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和构建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各个省份以及各个城市,包括河北省、陕西省等。但是以提升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为研究目标,就具体城市发展给出有针对性指导意见的已有文献数量并不多。唐金玲[7]等从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动高校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孙婧[8]在对山东省高等教育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了包括对高等教育增长适度控制、进一步扩大研究生规模、加强重点高校建设、政府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提高高校办学效率等九项建议。通过对目前已有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以城市为例,结合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看到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研究其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的提升途径,非常具有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指标构建和研究步骤

(一)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要准确地横向评价城市高等教育的潜在竞争力必须选取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高等教育的潜在竞争力是结合不同城市现状教育竞争力、当前城市经济水平、国家政策、环境影响等因素综合横向评价得出的总评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高等教育未来潜在的竞争趋势。本文从经济科技支持竞争力、高等教育现状竞争力、环境支持竞争力三个角度选择了10个指标构建城市高等教育的潜在竞争力横向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7年各省(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和一些全国主要城市共计20个城市的统计年鉴,以及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网站。

image.png

(二)因子分析模型构建

由于不同数据有不同的单位和不同的变异程度,所以首先应该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使得不同数据能够同时进行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20个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的标准化指标进行相关度检验。对样本进行分析, KMO检验值为0.701,Bartlett球度检验sig的值为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三个主成分使得因子提取中主成分法默认的特征值大于1,代替原来多个指标变量,从而可对这三个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三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749%,可以说明提取的三个主成分因子保留下原始样本数据大部分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因子分析的降维使得对于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的评估的数据复杂性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在数据处理上得到相当程度上的简化。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横向评价的结果分析

使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中的回归法自动生成各因子得分,借助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对不同主因子进行计算,计算得到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因子综合得分,在全国20个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间通过因子综合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序(见表2)。

image.png

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但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还是有很明显的差距。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杭州、合肥和天津的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综合得分大于0,明显领先于其他省会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分数更是具有极大的领先优势。而西安、长沙等11个城市的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的综合得分都小于0,表明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较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从主因子得分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在第一主因子上得分最高,表明其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经济科技支持竞争力;其次是广州、杭州和南京,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经济体量的原因,其竞争业绩不如北京、上海、深圳,但是也远高于平均水平,表明这些城市接下来可以继续发展经济科技支持竞争力水平,在现有优势上进一步提高;剩余14个城市在第一主因子上的得分都较小,目前的高等教育经济科技支持竞争力较低。

第二主因子表征的是城市现状高等教育竞争力,北京、广州、重庆因为高等院校的规模和在校学生数量庞大,发展潜力最为强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呼和浩特、兰州、福州等城市由于城市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小以及城市本身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因此现状高等教育竞争力较低。

第三主因子表征的是城市环境竞争力,随着全社会对于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加剧,优良的城市环境也可以作为吸引优质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竞争力因素。北京、上海的环境得分都在1分以上,城市基础环境最好,广州、深圳、南京等七个城市的环境支持力相对较好,得分在0~1之间;西安、长沙等11个城市的得分均为负值,交通和人口水平较弱,环境竞争力不强,对人才吸引能力有限,在城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上表现依然较弱。


(二)深圳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分析

深圳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城市,在进行横向对比后,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排名在全国20个城市中排名第4,综合得分并不低,也就是说,深圳的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占据优势的。因为深圳在占比最大的高等教育经济科技支持力,即第一主因子上占有绝对优势,政府资金雄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科技水平较为突出。但可以看见的是,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力扶持,同时积极建设以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为首的优质高等院校,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发展规模较小,发展力度不够,目前与其他城市相对比,还不能形成核心有效的竞争力。因此可以看到表现为高等教育现状水平的第二主因子上还是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差距较大。横向对比研究关于北京和深圳在高等教育现状水平的差距,从整个高等教育的高校规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等指标上进行分析,认识到深圳目前在高等教育规模、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上存在的不足:

image.png

通过与北京对比,可以看出深圳作为一个经济技术增长较快的城市,在科研水平方面的成就,和北京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如专利授权和申请数量。从原因上来看,这得益于资金充足、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政府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此外,深圳也有在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比如近年来清华北大等高校将研究生院设立在深圳,在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深圳的劣势也很明显。很多的专利成果都来源于高新技术企业,而企业的人才很多都是从教育发达的地区引进的,属于深圳本地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较少。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时间短,短时间内高等院校数量较少,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少,缺少属于深圳的知名老牌高校。另一方面教学水平也跟不上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专任老师人数相当缺少,教育资源缺乏,以至于对外地高等教育学子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给予高校的科研经费比较少,以至于高校的科研水平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限制,难以与深圳的科技实力相匹配。


五、深圳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提升建议

(一)深圳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对深圳历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标进行纵向对比,从多个指标来研究近些年来深圳自身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从中寻找深圳高等教育自身可发展情况,为深圳高等教育提出具体可实施的建议。

image.png

第一,在高校规模方面,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高校规模的各个指标中,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数量、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总额都在逐年递增,但就增加幅度来看,高校规模上的发展目前还是处于一个比较缓慢的时期。而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增长率从9.04%下降为1.97%,说明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的增长速度逐渐变慢,表明深圳高校对于高等教育学子的吸引力还有待提升。

第二,在教学水平方面,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量和普通高等学校专任老师数也在逐年增加,但可以看得出来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量增长率和普通高等学校专任老师数增长率发展不规律,从7.59%下降为4.73%。高校专任老师的缺少,直接影响教育资源,影响到高校规模,同时对于高等教育学子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会阻碍深圳市高等教育潜在竞争力的发展。

第三,在科研水平方面,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增长非常迅速,专利申请增长率从10%上升到37.74%,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和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在数值上相当可观。但可以看出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代表着深圳市创新力的发展,远远超过了高等教育的教育规模和教学水平的发展速度,目前的高等教育水平很难支持该市的经济科技创新水平。但是,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也增长得很快,不过在GDP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增长率反而从39.43%下降到29.29%,说明该市在高等院校科研方面投入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二)横向评价建议

在基于因子分析的横向评价中,对比其他的城市,深圳高等教育的经济科技支持力占有绝对优势。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和新兴产业的带动下,深圳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创新水平高。但在高等教育现状竞争力方面,深圳还处于弱势,对比其他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差距较大。因此深圳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的现状,积极改善和发展高等教育,破除经济科技与文化教育之间的不平衡倾向,发展经济政治教育环境全方位的领先地位。

(三)纵向评价建议

在基于深圳市高等教育现状的各种指标中,对比自身其他年份,深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指标值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很明显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当缓慢,难以匹配深圳近些年在经济政治科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高等教育现状的发展上还应该持续改进。

第一,在高等教育规模上,应该积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高校,同时引进名牌高校在深圳建立新的校区,提升深圳对高等教育学子的教育吸引力,从而增加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扩大高等教育整体规模。适当提高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大力支持全市高等教育发展。

第二,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上,应当积极引进教育人才,提高教师福利保障和住房保障,保障深圳高等教育学院专任老师的基本需求和学术需要;在保证人才不流失的情况下,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打造更好的教育发展平台。

第三,在高等教育科研水平方面,应该积极建设高等教育学院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老师创新创业发展,设立专门奖项和资金支持,提供更多的科研竞赛活动,加大高等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为高等教育科研事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鸣.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与提升策略[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143-145.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竞争力:模型、指标与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12(7):122-129.

[3]倪鹏飞,刘峥.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三角16城市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2(03):1-6.

[4]雷俊.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与城市竞争力相关性度量[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01):9-15. 

[5]Alexand W. Astin.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Ph i losophy and Pract ice of A 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M]. Westport:the OryxPress,1991:38-94.

[6]Glass, J.G.etc. The Achievement of Scale

Efficiency in UK Universities: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Analysis [J]. Education Economics,1995(3):249-263.

[7]唐金玲,曹霞.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205-206.

[8]孙菁.山东省高等教育竞争力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