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核心经济动能的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裴茜 魏达志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  

深圳40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培育核心经济动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并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式。深圳核心经济动能的形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通过充满活力市场主体的鼎力支撑、政府市场相向发力的体制优势、创新引领经济科技的动能构造、持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体系、稀缺资源配置的集约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新生经济的这六大方面的培育过程,探讨深圳经济特区40年经济增长的发展进程与经验。

[摘要]深圳40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培育核心经济动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并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式。深圳核心经济动能的形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通过充满活力市场主体的鼎力支撑、政府市场相向发力的体制优势、创新引领经济科技的动能构造、持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体系、稀缺资源配置的集约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新生经济的这六大方面的培育过程,探讨深圳经济特区40年经济增长的发展进程与经验。

[关键词]深圳经济特区 核心经济动能 培育路径 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1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3575(2020)05-0060-09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深刻变化,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培育核心经济动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路径、结构与模式。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保罗·罗默(Paul M. Romer)的新增长理论,提出四要素三部门模型,探讨通过人力资本增长、技术进步、知识溢出效益来突破在边际收益递减和资源稀缺为特征的环境中维持经济的增长。 [2]本文从深圳多种市场主体、政府与市场相互促进两方面梳理深圳人力资本提升经验,从深圳创新引领科技经济、持续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新生经济培育的三个方面探讨深圳技术进步经验,从稀缺资源集约配置方面探讨深圳通过集约模式形成知识溢出效应(见图1)。

image.png


*广东省教育厅“十三五”青年创新项目(6019210035S)


一、市场活力主体的鼎力支撑

(一)培育市场主体的经济体系

深圳GDP从1979年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万亿元,翻了13775倍,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华为、平安、腾讯、万科、招商银行、中集、华星光电、比亚迪、大疆创新等深圳企业成为全球知名企业,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骄傲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深圳创新创业活力,吸引更多外资投向这座“最具硅谷气质”的城市。2019年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50多万家,总量超过320万家,实际利用外资488.8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59%,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三位。 [3]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7家500强企业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平安(第29)、华为(第61)、正威国际(第119)、中国恒大(第138)、招商银行(第188)、腾讯(第23名)、万科(第254)。除正威国际排名下滑8名、中国平安持平以外,其余5家企业名次均大幅上升,中国平安、华为公司、正威国际成为中国最大的3家民营企业。 [4]世界500强企业深圳扎堆,苹果、IBM、微软等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和中心,目前有300家世界500强进驻深圳。

(二)国企改革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深圳一直是国企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重点区域,建立健全国企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有效增强国企活力和动力、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深圳有5家国企入选国家国企改革“双百行动”,422家市属二级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精准完成,16家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立项,国资国企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态势。2019年深圳市属国企资产、营收、利润、税收共“四个翻倍”,市区两级国企、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3.9万亿元,营业收入7507亿元和总利润1326亿元。 [5]


(三)社区型股份制经济的转型升级

深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区型股份合作经济脱胎于农村集体经济,在富裕农民、改善基础设施、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基础作用。但社区型股份合作公司存在产权模糊、股权身赋等局限,与复杂宗族关系结合在一起,在董事、经理班子选举、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改革激发活力社区型股份合作公司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在扶持发展、政企分开、监督管理、股权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例如:逐步取消集体股、将部分合作股转为风险股、全面推行募集股制度、赋予个人股份完整产权、选拔职业经理人、尝试向外发展、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和建立股东诉讼制度。

同时,深圳推进城中村规模化统租改造。《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通过微改造方式增加城中村必要的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引导各区规范推进城中村住房规模化统租有序改造(见图2),综合整治分区划定的对象总用地规模约99平方公里,福田区、罗湖区和南山区综合整治分区划定比例不低于75%,其余区不低于54%。

image.png

二、政府市场相向发力的体制优势

(一)深化改革提升政府的效率和竞争力

深圳发力改革体制机制、科技体制,形成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优化“双创”工作环境,逐步形成“小政府大市场”市场环境。据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8)》,深圳以790.13分位列100个参评城市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发布《深圳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创业成本比较研究报告》,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12座城市的创业成本要素展开全面对比,深圳的社会关系排名第一。

2018年深圳市委改革办部署实施各领域改革任务9大类52项工作要点,以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改革项目为突破口,协调有序推动经济体制、机构和行政体制、民主与法治、文化、社会治理、重大民生、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精心打造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品牌。 [6]仅2018年深圳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等重要举措,商事主体增至311万户,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取消下放市级行政职权175项,清理规范市直部门行政职权中介服务24事项,为企业降低相关成本1369亿元。


(二)形成各类市场要素的聚集与联通

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深圳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组建了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等10所诺奖科学家科研机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的实质是创新生态带来巨大“磁吸效应”,深圳在创新环境、政策支持和资本助力等方面的大力投入。 [7]

深圳在总部经济方面可谓不遗余力,2008年印发《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出台《深圳市鼓励总部企业发展暂行办法》,2013年发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深圳阿里中心、百度国际总部、高通创新中心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的国际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性总部纷纷设在深圳。除深圳湾之外,深圳重点打造的总部基地还包括福田中心区、后海中心区、留仙洞片区和龙华核心区(见图3)。

image.png

(三)强化政府市场认知以适应与调控市场

以“亲”“清”为标尺,深圳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细化、量化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体制障碍,提供优质服务。深圳率先实现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建设项目总审批不超过90个工作日;出台“企业办事不出区、市民办事不出街”等“全城通办”措施。

深圳市减免税政策惠及纳税人数量持续扩大,进一步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2018年深圳市共有194.3万户纳税人享受减免税政策,同期增加43万户,增长28.4%,其中享受小微企业减免税政策的纳税人157.3万户,增长33.2%;享受节能环保减免税的纳税人5.3万户,增长1.8倍;享受高新技术减免税的纳税人2万户,增长89.2%。2019年深圳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1100亿元,落实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全年减税900多亿。


三、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的动能构造

(一)集聚拥有创新精神的新兴企业集群

深圳正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拥有完整的电子制造和互联网产业链是重要原因,而深圳高效的科技市场转化机制是强效助力。 [8]

一是技术转移机构丰富。深圳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2019年全市累计培育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家,市级备案技术转移机构59家;各类创新载体1877家,其中国家级114家,并获批建设鹏城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两个省级实验室,活跃的技术交易机构约9成来自企业。

二是灵活的运营方式。深圳已备案的技术转移机构中,有独立运作的企业法人的技术转移机构最多,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设立技术转移部门,承担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推广工作,除提供技术信息搜集、筛选、加工、分析,技术咨询与评估,技术集成与运营,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技术转让与技术代理等服务外,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知识产权、定制研发、企业孵化、跨国技术转移、法律与诉讼等服务。

三是专业化服务能力。深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过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除促进技术交易业务外,还进一步深化技术转移服务的专业性,提供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技术甄别等复杂性高、专业性强的支撑服务。

(二)致力高效转化的技术创新市场环境

深圳积极规范和引导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相继出台了《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转移条例》;又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若干措施》,出台了推动中小企业上市; 《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若干措施》来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新模式。涉及综合类、技术市场类、产业化类、技术引进类等的法规和政策,为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9]

2018年深圳市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总额均继续位居计划单列市第一,认定登记技术合同9751项,同比增长7.77%;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82.61亿元,同比增长4.96%,占广东省的42.01%,占全国的3.29%。2018年深圳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82.61亿元,同比增长4.96%,占地区GDP的2.41%。

2018年深圳流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主导地位,全年流向大湾区(除深圳外)技术合同1012项,占大湾区技术合同项数的19.65%,成交额69亿元,占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31.02%;从大湾区吸纳技术合同44项,占深圳吸纳外省市技术合同项数的6.10%,成交额4.60亿元,占深圳吸纳外省市技术合同额的1.83%。


(三)加快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的发展

作为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发源地和集聚地,深圳已成为国内供应链金融最发达地区之一,把供应链金融打造成了“新城市名片”。 [10]深圳实体经济发达、金融创新活跃,拥有一大批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机构,拥有全国80%以上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总部,以及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供应链实体企业。各类供应链金融相关市场主体在深圳形成生态集聚,奠定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逐步建立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2019年《关于促进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意见》保障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2019年7月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协会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导,平安银行、腾讯、怡亚通、深圳中核集团等38家深圳代表性银行、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发起成立。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协会成为粤港湾大湾区首个市级供应链金融协会,运用金融科技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推进深圳供应链金融行业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健康化和专业化。 [11]

四、持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体系

(一)从引进到自创的高科技产业

深圳从早期“三来一补”、产业结构单一,到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优势传统产业”的“四路产业纵队”,实现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的跃升。2019年深圳先进

制造业税收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过半,现代服务业税收占第三产业税收比超8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占17.3%;民营经济持续壮大,贡献税收3980.8亿元,税收总量占比超过2/3;前海蛇口自贸区税收增长31.3%,税收规模居广东省三大自贸片区之首。2019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155.51亿元(增长8.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业5086.15亿元(增长6.6%)、数字经济1596.59亿元(增长18.0%)、高端装备制造1145.07亿元(增长1.5%)、绿色低碳1084.61亿元(增长5.3%)、海洋经济489.09亿元(增长13.9%)、新材料416.19亿元(增长27.6%)、生物医药业337.81亿元(增长13.3%)。智能手机、无人机、机器人等众多深圳品牌电子产品走俏全球。

深圳标准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数量居国内城市领先地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12]至2019年,深圳共参与研制国际和国内标准共6105项,其中73家国际国内标准工作机构落户深圳,45项标准项目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建立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余个,在关键环节累计制定实施深圳地方标准500余项。


(二)国内外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

深圳市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对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聚焦发展重点领域,积极拓展引智平台,创新人才招募策略,简化人才引进程序,人才引进工作延伸到海外,宽松落户和停居留政策,解决人才就业创业后顾之忧。

深圳从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到“81条”人才新政和人才工作条例,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健全。2018年《关于加强党对新时代人才工作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意见》《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鹏城孔雀计划”的意见》打出“组合拳”,深圳高校应届毕业生引进落户“秒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深圳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优化吸引、留住人才的制度和文化环境的一个缩影。

深圳市人才类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政补贴从2013年的14.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3.40亿元,增幅达277%。人才补贴项目和层级、补贴范围和时长、前期补贴和后期补贴、货币补贴和非货币补贴标准、补贴个人和补贴单位等政策设计相对合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高。 [12]前海的先行先试为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实施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政策提供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三)打造高新科技的智慧城市标杆

2018年《超级智能城市报告》显示,深圳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得分排名中位居第一。深圳打造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通过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的建设原则,推动深圳高新科技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此提升深圳的民生服务能力和城市治理能力。至2020年,通过深圳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见图4),[13]构建从支撑、平台到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格局,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同时,深圳率先打造“数字政府”,将新型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统筹部署和建设,包括“构建统一支撑+建设两个中心+实施四大应用+强化两个保障”。目前,深圳以“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标杆的建设工作:第一、构建高速安全、随遇接入、国际领先的高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第二、构建标准统一、安全可控的城市全面感知体系工程;第三、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市级大数据中心;第四、建设与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

设有机结合的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第五、建设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和移动互联的民生服务体系;第六、建设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工程;第七、智慧城市治理优化工程;第八、智慧产业发展工程;第九,网络安全保障工程;第十,标准规范保障工程。

image.png


五、可持续新生经济形态的不断培育

(一)形成环境舒适宜居的绿色低碳经济

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1352.49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规模超2000万,作为国内最年轻的超大型城市,人口过速聚集带来房价高、学位少、看病难、易堵车、水污染等系列问题。《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深圳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圳市“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深圳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通知》《深圳市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实施方案》及《深圳市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使得深圳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愈发完备。2014年深圳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全市第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深圳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对7个项目资助3678.9万元,环保产业增加值760亿元。

2018年3月,深圳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大会,从短板入手破题“大城市病”,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2018年深圳投入336亿元治水,接连啃下拆迁征地“最后一公里”、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跨区市治理河道等“硬骨头”,向可持续的治水与治城相结合方向发展。其中一级水源保护区1069栋违建全部拆除,治理146个黑臭水体,改造5520个正本清源小区,新增污水管网2855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至2018年9月,深圳参与绿色出行的私家车主累计已达315万余人次,自愿停驶累计达542万余天,碳排放减少15.1万吨,对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污染贡献巨大。

(二)形成高端质量标准的新型创意经济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并为四大支柱产业,深圳文博会、深圳设计周、深圳时装周等活动和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大浪时尚创意小镇等平台都是深圳创意名片的重要组成。2016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对擦亮创意名片做出部署:实施期内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产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深化国有文化集团公司改革,支持在文化创意、园区运营、文化综合体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文化企业提高创意设计和研发环节的投资比重;支持小微型创意企业成长和升级转型。 [14]

深圳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创意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大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产业,培育发展影视、动漫、数字出版等产业。此外,筹办创意设计馆,开业运营前海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等。2018年深圳数字创意企业超1万家,动漫游戏营收占全国一半,游戏收入占全球10%以上,数字出版营收达千亿元级。


(三)形成开放包容合作的知识共享经济

深圳核心动能形成离不开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深圳聚集全球“脑矿”对接和共享“优势智慧资源”,与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和英国等世界创新高地建立超过20条全球创新直通车网络,24小时无间隔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主干网络全球高速运转,子微创新体系全市链接”的立体化动态创新共享体系。

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是深圳创新生态的一大特点,产生创新溢出和共享效应。以华为系、腾讯系为首的大企业精英离职后各自创业,再度衍生、裂变出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芬尼克兹首创的“裂变式创业”模式引发业界关注,腾讯的“单飞企鹅俱乐部”成为典型的“裂变式创业”平台,项目覆盖众多领域,20多年来平台人数突破1.5万人,形成创新创业的隐形生态圈。华为公司打造的开放共享创新平台,将创新资源开放对接中小创新企业,形成供应链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盈利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带动了上下游上千家企业发展。

六、稀缺资源配置的集约发展模式

(一)每平方公里产出的集约效应

2019年深圳每平方公里税收贡献为4.19亿元,单位面积产出、人均GDP等指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单位GDP水耗、能耗连年下降,向绿色低碳型发展。2018年深圳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183.55亿元(已剔除行业间交叉重复),增长13.6%,占GDP比重达到40.9%。制造业迈向高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华为、中兴、大族激光、大疆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体现了“深圳制造”的高质量。 [15]2018年,深圳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6564.83亿元(增长12.0%)和6131.20亿元(增长13.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了72.1%和67.3%。深圳工业百强企业实现增加值4677.55亿元,增长10.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达91.7%。

(二)建成灵活配置的土地市场

深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预计在2000万人左右,但是深圳土地面积仅为1997.4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在50%以内,努力守住工业用地30%的红线。通过“土地整备”策略,实现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利用,深度挖掘潜能、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深圳全方位降低企业用地、用房、用工、用电及物流运输等成本,大力降低企业负担。2018年为企业减负1300亿元,探索科学划定全市工业区块线,对线内工业用地实施立法保护,并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鼓励工业“上楼”,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深圳率先开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两大模式。在城市更新方面,深圳既允许土地原权利主体自行实施更新,也可由市场主体单独实施,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可以两方联合实施,以市场化方式解决搬迁补偿安置问题,实现政府引导、市场操作模式。在土地整备方面,对零散用地进行整合、清理及土地前期开发的整备工作中坚持利益共享原则,与原农村集体协商存量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实现分配主体向政府、社区、企业多元转变,分配方式包括“土地、货币、物业、股权等”多元形势。同时,通过均衡各方利益、明晰土地产权,推动解决土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盘活一批“政府拿不走、社区用不好、市场难作为”的存量用地。 [16]至2019年全市累计土地整备约191平方公里,拨付土地整备金约470亿元,为重大项目落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提供了用地保障。

(三)与国际市场融通的开放型经济

全面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群的“制胜法宝”,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近年来大幅提升,深圳、广州开放水平分别居全国第3和第4位,但深圳与广州优势与短板各不相同。 [17]2017年深圳对外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177.59亿美元,占广东省80.06%,占全国13.34%,在地方城市排名第1;完成营业额1145.36亿美元,占广东省80.33%,占全国13.31%,在地方城市排名第1;全年派出劳务人员2471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33个国家承包工程项目,新签合同329份,新签合同额84.23亿美元,占总量47.43%;完成营业额74.01亿美元。

港商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深投资快速增长,2018年共有90个国家外商来深投资新设企业,其中港商在深新设项目5693个,占全市新设项目84.3%;实际使用外资65.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88.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深新设企业302个,增长39.8%;实际使用外资4729万美元,增长11.7%[18]。2018年深圳市支持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览73场,展位3325个,展位面积2.9万平方米,传统市场国家展会43个,新兴市场国家展会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会29个。

七、总结

根据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增长、技术进步、知识溢出效益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深圳40年发展过程,主要通过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实现,培育市场导向的民营企业、改革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和社区企业转型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对经济的鼎力支撑,同时提升政府认知和政府效率形成“小政府大市场”的体制优势,以此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在技术进步方面主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和新生经济培育三个方面展开,聚集创新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转化、金融促进市场方式来构造深圳创新引领的科技经济动能,从引进到自创、聚集高端人才、建设智慧城市来优化产业结构,从绿色低碳经济、创意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发展来培育深圳可持续新生经济形态。在知识溢出效应方面主要通过深圳资源稀缺下的集约发展模式的总结,形成资源集约模式、灵活配置土地市场和国际融通的开放市场形成集约发展模式,形成知识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魏达志.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J].深圳社会科学,2019(4):19-25. 

[2]李绍刚.人力资本与广东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

[3 ]深圳市统计局.2019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 [R/OL].(2020-01-22)[2020-07-01]. http://www.sz.gov.cn/sztjj2015/zwgk/zfxxgkml/tjsj/ tjfx/202001/t20200122_18991107.htm.  

[4]财富中文网.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R/OL]. (2019-07-22)[2020-07-01]. http://w w w. 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9-07/22/content_339535.htm.

[5]张坚胜,杨冰.深圳国企奋力探索综合改革5家入选国企改革“双百企业”16家完成混改立项[N].深圳特区报,2019-03-11(A01).

[6]施洁,谢志岿,吴定海.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的量化评价与预测[J].深圳社会科学,2020 (2):22-31.

[7]唐杰,王东.深圳创新转型的理论意义[J].深圳社会科学,2018(1):25-36.

[8]王馨竹.创新引擎企业的识别与演化机理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15.

[9]姚龙华.科技创新提速升级打造湾区核心引擎 [N].深圳特区报,2019-04-02(A02).  

[10]裴茜,朱书尚.中国股票市场金融传染及渠道—基于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9,22(3):90-112.

[11]巴曙松,白海峰,胡文韬.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9(4):59-64. 

[12]赵祥.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强化深圳核心引擎功能[N].深圳特区报,2020-01-07(B06). 

[13]夏泉,王菁.先行先试: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高教特区”的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3):132-137. 

[14]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深府〔2018〕47号)[R/OL]. (2019-08-05) [2020-07-01].http://cgj.sz.gov.cn/xsmh/zhcg/zcfg/ content/post_2017219.html.

[15]钟雅琴.文化产业升级与城市文化创新—以深圳为个案的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6):42-47.

[16]唐杰,李珏,戴欣.打造深圳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J].深圳社会科学,2019(6):21-28,154. 

[17]吴丹.转型社区的空间重构与治理变革—基于深圳三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2):32-41.

[18]赖长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全面开放的战略路径研究—基于广州、深圳的开放水平测度[J].产业创新研究,2019(6):18-21.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