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孔子为何以师事回敬老子

2021-10-13 15:03 来源:深圳特区报
老子走了,后生孔子成了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也以师事回敬老子。从此,他们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位代表,孔子代表入世——“周孔之教”;老子代表出世——“黄老之道”。老子走了,后生孔子成了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也以师事回敬老子。

■李冬君

老子走了,后生孔子成了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也以师事回敬老子。从此,他们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位代表,孔子代表入世——“周孔之教”;老子代表出世——“黄老之道”。

郭店楚简里有一部《老子》,分甲、乙、丙三组,这应该是所见最早的《老子》了,是楚人的《老子》。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是汉人的《老子》,而今本《老子》,则是魏晋以来的《老子》,这是我们目前所见三个版本的老子,竹简、帛书与纸本老子,不同时期《老子》各有所不同。

老子本是春秋时人,孔子是见过老子的,出自《史记》,司马迁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据说他生来就耳大,所以名“耳聃”,古人云“耳大则圣”,他能听得进任何意见。

老子与孔子一样,也是出生时知其母不知其父,传说,他是“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说是“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历史上,大凡是个人物,来历不明的,统统归于神乎其神,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踩了雷神脚印受孕,这些都带有神话成分,它们使历史有了神韵。

姓氏对中国人来说很神圣,但初始时,它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老子如此,孔子也如此,指着李树就姓李,指向山洞就姓孔,倒符合汉字六法里的“指事”一法。

福建泉州清源山上,有座老子像,是北宋时期的,用了整整一大块岩石,仰观之,其耳特大,其神悲悯,显然符合特大其耳的“李耳、老聃”了,也许还是老莱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还有另外两位“老子”,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著书十五篇,主张道家,与孔子同时;《仲尼弟子列传》中,同时提到了老聃和老莱子,认为他们都是孔子去拜访过的老师,而另一位则是孔子死后犹存的周太史儋,西行见了秦献公。司马迁时,就有人说太史儋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众说纷纭,恐怕连老子的后代也说不清了,还说老子有后裔,曾仕于汉文帝,其后未绝。这位太史儋,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孔子曾经问礼的那位老子。

作为历史人物的寿命,大致以七、八十岁为限,一旦超限了,还想在历史上混,是混不下去的,再怎么表示“鞠躬尽瘁”也没用。反倒是另外两句话管用,一句是孔子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另一句是《释名·释长幼》说的“老而不死曰仙”。一句是“为贼”,一句是“曰仙”,老子出函谷关,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不“谓为贼”,反而被孔子及后人抬到“曰仙”上去了。

老子一走,孔子就出头了。老子知道后生可畏,鲁迅在《故事新编·出关》里,就写了这一点。孔子也懂礼,你让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因此,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不得了,夸老子“犹龙”,让老子仙化了。孔子问礼,现在看来,是一桩雅事,不带火气,可当时并非如此。那时,孔子去“问礼”,是去论学过招、争天下第一的。

孔子学礼已成,为了证明自己,特来向礼学权威老子“问礼”。那一天,孔子坐着马车来了,光芒万丈的样子,当问到了天上的日食,连他自己都难免迟疑,于是,老子说道:你所问的那些礼,都是死人说过的东西,说过的人连骨头都烂了,就留下这些话,只有你还能记得,真不容易。可君子啊,你要注意,不要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子来去,很风光的样子,而不走运的时候,就像蓬蒿一样,任凭风吹。

我听说啊,真有本钱的人,好像什么都没有,从来不拿本钱吹嘘,所以,没有人知道他有本钱;真有德行的人,从来不表白自己,而是一脸朴实憨厚的样子。可你啊,对自己要求太高,又怕世人不知道,所以,总想表现自己。这些都是你身体上的浮光,闪耀在你的外表和行为上,会对你不利。

那时,老子任“藏室史”,掌管周朝历史。史在王官之学里,居于中心位置,先王之礼皆史,问礼,亦当由史而问之。孔子问礼,年轻气盛,不料,老子很谦虚,于是,相争变成了相揖、相惜,孔子对老子也不由得佩服起来。

从老子那里回来以后,他对弟子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下跑的,我都能对付,只有龙,乘风云而变化,我不知该怎样来对付它,老子就像这龙一样啊!

老子走了,后生孔子成了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也以师事回敬老子。从此,他们两位,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俩代表,孔子代表入世——“周孔之教”;老子代表出世——“黄老之道”。

汉初,行黄老之道,使得汉文化亦有了神仙风味,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小康景象。(作者系文化学者)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