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禁烟销烟和正常贸易并行不悖

2021-10-13 15:03 来源:深圳特区报
禁毒的“销烟”是必须的,入侵的“硝烟”是罪恶的;国门打开、城市开埠是正确的、必须的,而用枪炮打开国门的方式必定要反对。禁毒的“销烟”是必须的,入侵的“硝烟”是罪恶的;国门打开、城市开埠是正确的、必须的,而用枪炮打开国门的方式必定要反对。

■徐迅雷

禁毒的“销烟”是必须的,入侵的“硝烟”是罪恶的;国门打开、城市开埠是正确的、必须的,而用枪炮打开国门的方式必定要反对。

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是当时最大的制度环境。鸦片战争之前,清廷没有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只有“临时性”的行为,具有“惰性”的特点。不仅是对内的大事,对外的一切也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官员提出建议,唯有“跪奏”。作为“政务官”的林则徐,先后在全国多地谋职,宦海人生,从政四十余载,他写得最多的是四种文字,其中奏折是大头,在《林则徐全集》中十有其四;然后是信札、公文和日记。

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日记中记载了“酉刻拜发三折、两片,俱由驿递”;这三个奏折中有一个就是《拟谕英国王檄底稿折》,林则徐联合邓廷桢、瓜尔佳·怡良三人一起会奏,二十多天后道光帝朱批“钦此”;而著名的《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长达1600多字,朱批为“得体周到”。彼时英国女王就是维多利亚女王,正是她任上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林则徐写这个外交檄文,就有点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味道了。它既是给英国国王看的,也是给自家皇帝看的,所以并不好写。

檄文告知销烟情况,言明禁烟是天理,开头晓之以利弊——“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剐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为心”,“但知利己,不顾害人,乃天理所不容,人情所共愤。”;中间不忘对女王赞扬一番,有“向闻贵国王存心仁厚,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于人。”云云,把和平寄望于女王身上;结尾提出“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的明确要求。檄文晓谕,无可辩驳,朱批“得体周到”,评价较为准确。

禁烟是决绝的,销烟是绝对的。禁烟销烟和正常贸易,并行不悖;反抗恶行与师夷长技,齐头并进——此为真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发檄文进行外交努力,这是智识者的眼光所在,尽管其中的冀望不切实际;若到“战败”才“求和”,则变成了“事后投降者”。

然而,那篇遥远的檄文中,一句“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也说明了当时林则徐他们在“知彼”方面的缺陷,上上下下还真以为“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直至战争开始,竟然普遍以为英兵“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以致于道光说“众口一辞,信然”。那时林则徐和所有中国人一样,“闭关时代的封建知识限制了他,使他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茫然无知”。对外国对手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不知己更不知彼,无论和战,必定都会闹出笑话。

那么,面对“茫然无知”,是继续封闭,还是努力去睁开眼睛看世界?不管林则徐的眼睛是否睁得够大,史实证明他是努力睁开眼睛去看了,在清廷庞大的官僚体制内,他是头一个。然而,那时换作任何人都无法“一眼看透全世界”。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位与西方列强正面交锋的清廷官员,林则徐是“智慧与偏见交织”的先行者。其实“时代局限”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今天亦然。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一方面是报复销烟,另一方面是保护贸易。1840年1月,林则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前夕,奉道光皇帝之旨,无奈宣布正式封港,断绝贸易——这样,鸦片战争的炮火就不可避免了。林则徐是禁烟,不是禁贸,“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道光帝崇俭倡廉勤政却非常平庸,但他自我感觉良好,什么都要自己来决定;他实施全面闭关,既因“天朝上国”的自大,亦因对西方世界的全然无知,这使得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与决策,以为“一刀切”闭关就能一了百了。而官员们影影绰绰组团忽悠,“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晚清朝廷千疮百孔,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军事都是全方位腐朽落后,确实已百病缠身。

禁毒的“销烟”是必须的,入侵的“硝烟”是罪恶的;国门打开、城市开埠是正确的、必须的,而用枪炮打开国门的方式必定要反对。事实证明,“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的后半句无法做到。那艘古老帝国的陈旧航船,不断驶向太阳沉没的地方——清廷最终迎来大败局。

(作者系文化学者)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