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要闻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1-10-29 17:20 来源:人民日报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是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更是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科学论断。

原标题: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一)前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名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祝融号”漫步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创造多个“首次”,“羲和号”成功入轨、我国太空探测迎来“探日时代”……今年以来,航天领域捷报频传,成为我国科技事业不断攀登高峰的生动缩影。

10月26日,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这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日积月累的实绩,映照着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出重大部署。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是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更是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科学论断。

(二)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回首百年奋斗征程,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再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

高瞻远瞩的判断、审时度势的决策,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引着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下潜深海……今日中国,正在成为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迸发出创新的澎湃动能。

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深潜,“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运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不断刷新纪录……

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

科研人员、设备、资金等支撑条件今非昔比。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兴建和投入使用了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考船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设施,设施数量、建造规模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9%。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2.4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4%,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

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从高技术产业到战略新兴领域,从民生科技到国防科技……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正深度改变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幅跃升,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撑。《经济学人》杂志载文指出:“从前美国那些科技公司的老板,想要看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只要推开门就行了,现在他们还得飞去中国一趟才算看全了。”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今天,中国已经步入科技创新的快速轨道,一些科技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大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看外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如果我国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涌动。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这就需要我们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看内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新形势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

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保障国家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面向未来,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加快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都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

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加快科技创新,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可能被拉大的严峻挑战。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不少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历史和现实深刻警示我们: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在新发展阶段,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惟有创新,才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惟有创新,才能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惟有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步伐。这是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不同国家国情不同,所处发展阶段各异,决定了各国科技创新的模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既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升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经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践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取得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到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涌现出载人航天工程等大批自主创新、世界领先的成套技术装备和系统性平台性产品;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天眼”探空、“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蛟龙”入海、“九章”问世,大国重器相继涌现,科技创新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一方面,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另一方面,强大的制度优势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保障。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与时偕行、凝聚合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必须以世界眼光搞好顶层设计,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必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更好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我们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这条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然而,“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坚持和发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特色与优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我们才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五)“力,形之所以奋也”。当前,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长远之计,也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的治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进一步在企业作用、人才活力、体制机制上发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使科技创新的动能更加强劲。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以国家“导航”、提升实力。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我国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充分证明了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面向未来,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断闯关夺隘、攻城拔寨,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实现高端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以企业“引航”、担当主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从科技发展史看,对世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很多都来自企业。从我国发展实践看,企业在创新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圳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创新高地,其背后的奥秘就在“6个90%”,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让人才“启航”、充满活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创新局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让制度“护航”、增加动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好比车之两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要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开花结果,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潜能。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就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开局“十四五”,启航新征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我们一定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

(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所开启的是前所未有的壮丽征程,必然伴随着难以想象的挑战考验,必须葆有战略定力;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少不了“拦路虎”和“回头浪”,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须把握的机遇堪称难以捉摸的变量,必须强健筋骨、全方位提升应对能力。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不敢有丝毫的自满,但怀有无比的自信”——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初心如磐,意气风发。“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明其所往,知所趋赴。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凝心聚力、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能够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光辉篇章,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编辑: 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