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经济学出发点是“个体的需求”

2021-11-02 15:03 来源:深圳特区报
从方法论个体主义角度来看,经济学是帮助个体更具有“理性”的科学,也就是使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从方法论个体主义角度来看,经济学是帮助个体更具有“理性”的科学,也就是使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

■朱海就

从方法论个体主义角度来看,经济学是帮助个体更具有“理性”的科学,也就是使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由于个体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个体的利益所在,有助于社会的行为就是有助于个体自己利益的行为。

在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是考察一国的财富或生产力问题的学问,但是,在边际革命之后,这一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个体的需求”,方法论个体主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方法。

社会不会有痛,只有个体才有酸甜苦辣。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个体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必须把有限的手段予以合理的使用。当他满足一个需求时,就必须放弃其他需求的满足,也就是说,他总是面临利弊权衡的问题。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从新产品来说,更为迫切的需求不是已经给定的,而是企业家发现的。比如在企业家发明汽车之前,人们的需求可能是更舒服的马车。如企业家确实满足了消费者更为迫切的需求,他会获得利润。消费者或企业家都需要借助于价格信号来进行利弊的权衡或投资决策,这被米塞斯称为“经济计算”。资源的有效配置应该理解为更为迫切的需求的不断满足,这是在无数个体的“经济计算”中实现的。在这个市场过程中,价格和利润等协调无数个体的行动,发挥基本的作用。

然而,干预主义以整体目标的追求来取代个体的经济计算。很多人也会误认为,当实现那些整体目标时,他们的利益就增进了。但是,如果不是市场的自发调节,追求这些目标会降低大众的生活水平。

并且,实现这些目标并不是“免费”的,有时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为代价的,这种代价是否值得,往往并不由个体所考虑,即排除了“经济计算”的可能性。如排除了个体的经济计算,资源的配置就是盲目的。个体需求是否得到更好的满足是一个“价值”概念,是主观的和个体的,不可能用是否实现某个“指标”来衡量。

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干预主义取消了个体在特定领域做出自己决定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取消利润和价格信号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必然会导致协调的失败,使个体的需求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在干预主义越是严重的领域,协调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没有价格信号,甚至干预主义者自己也无法实现目标。这是因为干预主义者也需要信号来进行决策,但是,干预主义恰恰是扭曲了这样的信号,这使干预主义者自己失去决策的依据,从而陷入到盲目决策中,他们的盲目行为必然会进一步地破坏社会的协调。干预主义政策的最终结果是使经济社会面临解体的威胁,这时干预者也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或实行更加全面的管制政策。

经济学帮助个体选择合适的手段来增进自己的利益,这里的手段包括社会、国家、制度和政策等等,这些都是个体选择的对象。如大众缺乏经济学知识,他们可能会真的认为干预主义者采取的手段真的能够促进他们的利益,对那些损害自己利益的政策没有感觉,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当一个个损害他们利益的政策出台时,他们甚至会为之叫好。所以,如个体缺乏经济学知识,那么“社会”这艘大船就会偏离方向,这对船上的每个个体来说都是灾难。

因此,从方法论个体主义角度来看,经济学是帮助个体更具有“理性”的科学,也就是使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由于个体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个体的利益所在,有助于社会的行为就是有助于个体自己利益的行为。因此,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或识时务者为俊杰等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因为这样的行为并没有推动社会进步,当社会没有进步时,也意味着个体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改善。

以尊重个人选择为主的市场经济与推行干预主义为主的计划经济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建立在方法论个体主义之上,强调个体的行为应该遵循普遍的一般性法则,而后者是以实现某个目标为导向,个体为某个目标服务。在干预主义者看来,只要有助于实现某个目标,都是合法的。

可以说,在方法论个体主义的基础上,法则、正义和效率是统一的。而干预主义背离了方法论个体主义,其行为在经济上是无效的,在道德上也是不正义的。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