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视野 > 

打破对职业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

2021-11-04 22: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刘洪波

人社部发出通知,要求事业单位招聘不得就毕业院校、国外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限制。这个要求,目的在于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从更大方面看,这是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

十八大以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那就是回归主业或回归本原。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就要回到什么样子;单位或岗位原本是为着什么而存在,就要为着什么而存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或者“牢记初心”,无非如此。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区别,但同等重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回归本位,这是近年已经发生的事实。让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教育毕业生能够平等就业,则是使两种教育能够真正回到本位的一种保证,否则,对职业教育的矮化,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贬低,就无法扭转。

“唯名校、唯学历”,一段时间势成痼疾,不仅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受其害,也不只是招聘岗位有其弊。它是一种偏颇的用人观,使所有参与岗位竞争的人按照学习经历排列成等级,将学习经历搞成了一种“出身”。它是一种偏颇的评价权,使招聘、选拔、薪酬、评奖等等变成了“排排坐”。

社会对人才有各种需求,需要千差万别的能力去匹配。专业有对口不对口,让一个医生去烧电焊,这是不匹配;让一个电焊工去当医生,也是不匹配。医生有不同层级,电焊工也有不同层级,但我们不能说医生与电焊工有什么等级之差。

一些岗位适合普通教育毕业生,一些岗位适合职业教育毕业生,还有的岗位对毕业生接受的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没有区别。选择谁上岗,依据应是岗位需要,你需要的是某种能力,而不是某个招牌。

认为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偏见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普遍,但偏见需要破除而非顺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准确理解是因材施教之别,而不是具有等级差别。两者如果说有共同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品德与能力。品德的标准是一致的,但能力的标准是多元的。让所有的能力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就是人尽其才。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