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要闻 >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循环经济的系列重要论述

2022-04-14 17: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十多次谈及循环经济,对循环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循环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循环经济在国家重大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国际合作等领域如何发挥作用等进行了深刻阐述,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部署。

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断是我们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全面贯彻落实这些精神,对于做好“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之一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涵时谈及循环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论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循环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改变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指出,“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这一问题。他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把“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作为绿色发展的重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把循环发展作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他指出:“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方面。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并明确提出“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对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他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三、循环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利用方式粗放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全面变革。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尤其要确立这个观点。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因此,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国,安全稳定的资源供给关系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资源安全问题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他又强调,“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面向未来,世界现代化人口将快速增长,如果大家依照现存资源消耗模式生活的话,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树立落实新资源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要全面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理,强化建筑、交通节能,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动各种废弃物和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五、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清单中,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把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2016年,他就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致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阶段。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采取有力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时指出,中方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提出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以来,中国已经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1’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N’是重点领域和行业实施方案,包括能源绿色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等”。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重申“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要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碳减排领域给予积极肯定。他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指出:“中方赞赏沙特提出碳循环经济理念,支持后疫情时代能源低碳转型,实现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目标。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国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六、推动循环发展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很大,统筹区域发展始终是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区域发展做出战略性部署时,也非常关注资源循环利用和循环发展问题。在谈到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时,他明确要求“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要“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对做好黄河保护工作,他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优化,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对建设海洋强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7月指出,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如何在生态脆弱地区搞好经济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内容,他指出,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务必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他还明确要求“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青海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发挥示范作用”。

七、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看好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的发展前景,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他指出:“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用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用创新发掘增长动力,用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2021年9月,他在陕西榆林调研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时指出,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格林美武汉公司考察时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阐述了“垃圾”与“资源”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废弃物的时空属性,明确做出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的重要判断,为我国相关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国家已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相关产业产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对资源循环利用科技创新给予殷切期望。2014年4月,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重大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研发创新。明确要求加快资源循环利用相关技术和装备研发。他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十四五”时期,科技部专门设置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研发计划,对解决资源循环利用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了系统部署。

八、推动垃圾分类、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发展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必须要从各个基础环节做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垃圾分类、固体废物处理等资源循环的“肠梗阻”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他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这项工作关系十三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关系垃圾处理中的“邻避”困局能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在上海视察时,他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在北京调研时,他又回忆道:“小时候,我住在胡同里,都是晚上倒垃圾。现在,条件好了,环境美了,一定要搞好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他特地对前来办事的群众说:“从每家每户开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这个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固体废物管理利用的重要手段。2017年4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他明确要求,要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大幅减少进口种类和数量。要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积极应对塑料污染,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对做好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在吉林四平市调研时,他指出,探索实施玉米秸秆还田覆盖,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起到防风蚀水蚀和保墒等作用,这种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九、循环经济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要领域

进入本世纪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和趋势。欧盟提出循环经济旗舰计划、日本连续实施四次循环型社会推进计划。在参加国际会议和会见国外领导人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对外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他提出“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2015年11月,他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提出,“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协议应该遵循公约原则和规定,推进公约全面有效实施。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他再次指出:“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北欧一些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很有特色,丹麦的卡伦堡模式是世界范围内较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国近年来也在不断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目前全国50%以上的省级园区和7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都已经实施了改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丹麦首相拉斯姆森会谈时提出,“要以循环经济、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农业科技、可再生能源利用、城镇化等领域为重点,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合作,积极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领域和方式。”在同芬兰总统尼尼斯托会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双向投资水平,推动双边贸易平衡增长,深化在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和绿色生态智慧城市建设、农林业、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等领域合作,推进中芬生态园共建工作。”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七十余次谈及“循环经济”“循环发展”“循环利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作的重视,充分说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讲话和论断,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凝聚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合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么新,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朱黎阳,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

编辑: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