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析论

作者:毕红梅 谢宏芝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摘要]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亟需一定的评价指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旨归,对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向和结果评价的重要指标,集中体现为规则的收获感、精神的满足感、行为的实现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情旨归和追求的理想状态,集中体现为认知意义的建构感、审美的感悟感、生命价值的追求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集中体现为内在的接纳感、外在的信赖感、未来的可控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丰富内涵的同时,也是一个按照一定的要素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系统化结构体系,既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内部各要素组成的要素结构,又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结构。其中要素结构涉及人和人、人和社会、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层面,包含着认知、情感、方法、行为、价值等层次,覆盖了个人、社会、国家等场域。在关系结构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效果体现,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核心,安全感和获得感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保障,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新时代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靠多方力量共同发力,首先,党的领导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力量来源;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着力点;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支柱;最后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6-983X(2021)04-0151-09

早在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就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从中央深化改革小组会议上“获得感”的首次提出,到十九大报告中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并列提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深化发展,同时这也为具有社会人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时代的价值目标和任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对于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学生能否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收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实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意蕴、关系结构和实现路径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遵循,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意蕴诠释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收获感、满足感和实现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它呈现三个层面。

一是规则的收获感。规则是“基础设施”,是社会文明肌体中的筋和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社会公德教育,框定了人们处理社会、人、自然之间行为的边界,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遵循,有所顾忌,有所敬畏,有所追求,知道何以可为,何以不可为,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推动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2]

二是精神的满足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神的满足感辉映着大学生心之所栖的精神家园,往往聚焦于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休闲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追求,精神丰盈能够使大学生愉悦身心、放飞灵魂、追求梦想。

三是行为的实现感。“外化为一定的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内化于心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外化于行,促使大学生自觉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在实践层面自觉做出良好行为的反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把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在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过程中获得体验感、价值实现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建构感、感悟感和追求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情旨归,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理想状态,它主要呈现三个层面。


一是认知意义的建构感。“幸福观是一种基于对幸福的认识,在幸福感的基础上抽象而来的”[4]。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和感官体验上的享受可能只是一种快乐,短暂而不稳定,这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长久、稳定且具有社会意义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用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大学生,帮助学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幸福、中华民族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具有社会意义的幸福观。

二是审美的感悟感。幸福感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对美的发现和追求美的过程就是人们感受、感悟幸福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融入审美情趣,引导大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挖掘、感知、构建美好的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积极情感,达到“对生命以及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5]

三是生命价值的追求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是大学生体会幸福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启发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通过规划和经营人生以开发生命价值,愉悦生命过程,展现生命活力,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追求无限,在生命的不断发展中寻找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接纳感、可控感、信赖感

“安全感是主体对于其稳定与安宁的生活状态的主观肯定”[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它主要呈现三个层面。

一是内在的接纳感。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是人把外在事物转换为内在获得的中介,积极的情感对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具有正向的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饱含情感因素的教育内容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对教育内容达到理解和认同,进而激发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参与感,达到情感互动和情感交融,给大学生营造出一种“心理接纳”和“心理安全”的内在心理氛围,增强大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是外在的信赖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不仅来源于学生心理接纳的内在安全感,也来源于外在环境所倾注的安全感,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党领导的力量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如一发“强心剂”,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安全感。习近平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7],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强大的后援力和安全感。其次是理论的支撑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性,彻底的、科学的、实践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指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时代指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真理的力量征服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诉求”[8],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大学生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的安全感。最后是文化的信赖感。文化的认同是安全感最高层次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民族情感,用革命文化提醒大学生铭记历史,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迪心智,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在重大舆论热点和节日节点强化学生个体与国家的情感纽带,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安全感,对中华文化的信赖感。

三是未来的可控感。大学生对未来的可控感建立在对世界、社会和个人的现在和未来的正确认识和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让大学生正确认知和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变化,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和开阔的眼界,让大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形势变化能够正确观察、准确判断、科学预示和积极应对,增强对未来的可控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结构表现形态

结构就是要素与要素之间按照一定比例和一定秩序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形式。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结构表现形态,有助于更好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作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结构表现形态既呈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内部各个要素组成要素结构,又呈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结构,这些要素不是线性构成,而是网状立体结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要素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要素结构错综复杂,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层次性,全方位性、多场域性。

获得感中处于第一层的是认知的满足感,提升的是学生的思想认知,达到明礼思辨,它解决“是什么”的世界观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础;处于中间层的是对规则的收获感,它解决的是学生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和遵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中介,它解决“做什么”的价值观问题;处于顶端的是行为的实现感,提升的是学生实践能力以实现主体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终端,它解决的是“怎么做”的方法论问题。

幸福感中处于第一层的是价值层即意义认知的建构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的前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正确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建立正确的幸福观的基础,只有构建正确的幸福观才能获得幸福感;处在中间的是情感层即幸福的感悟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的纽带,是学生对个人幸福和国家幸福的心理感受和态度体验,只有学会感悟幸福,才会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真谛;处在顶端的是能力层即幸福的追求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的核心,只有学生在正确幸福观和高尚审美感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追求和创造自己的幸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才得以真正实现。

安全感中处于第一层是内在层的情感认同和心理接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情中有理、理中蕴情、情理交融,使大学生情感得到激发、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以导向,增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任度。大学生只有达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才会更愿意理解和接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层是外在层的信赖感。“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9],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最根本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彻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武装大学生头脑提供了有力支撑;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党克服艰难险阻夺取伟大胜利的革命文化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力量。从外在力量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大学生只有知晓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充分有力,知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和实践性,知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知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和批判性,才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有安全感和信赖感;第三层是对未来的可控感。在内在心理认同和外在力量支撑的协同发力下,在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时,通过对社会形势的提前预判和冷静分析,使大学生能够站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清醒而准确地认识和判断消极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危机可控,对未来人生可控,便不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感到无力彷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要素结构涉及人和人、人和社会、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层面,包含着认知、情感、方法、行为等层次,是知、情、信、意、行的统一,覆盖了个人、社会、国家等场域。体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态,呈现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与学生个体的发展的态势相吻合,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全面且持续的发展。如图1。

image.png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关系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辅相成的,具有递进性、衔接性、秩序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共同作用对象是大学生,满足于大学生的需求,以大学生的最终获得为落脚点;共同致力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区别点在于它们的地位、作用方式和功能发挥各不相同,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效果,幸福感、安全感以其为衡量标准。行为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检验目标,是评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和安全感最外显的内容。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核心,安全感和获得感是基础。一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和获得感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前提,幸福感是大学生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实际获得和情感认同之后达到的一种高级心理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核心目标是培育对社会、国家和民族具有高度幸福感的大学生。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也有助于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正确的幸福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获所得,正确处理和规制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有较强的可控感。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保障,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较高层次的主观体验,是让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踏实、更稳定、更有力量的保障。一方面,内在的接纳感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的内生力量。内在的接纳感既是大学生更好地习得社会规则的内在心理保障,也是大学生将内在的幸福观转换为理想信念,并成为支配自己追求幸福的内在动力保障。另一方面,外在的信赖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提供长效保障。以党的领导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遵循,以文化自信为底气,为大学生今后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人生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深沉,更持久,对未来更有信心和动力。如图2。


image.png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路径

(一)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力量来源

1.加强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这一论断的提出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提供了强有力政策支撑。为此,我们要以“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为底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三全育人为根本遵循,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提供根本思想保证;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11],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2],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发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提供深厚的文化力量。

2.建立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

政策得不到具体落实,永远只是空谈。“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坚定的政策底气,但具体实施的方略还要靠各级党委和部门层层把关和落到实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提升提供有效管理支撑。为此,要建立一个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各级地方党委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党委工作部门、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要建立构建一个统一指导、分层实施、权责分明、统筹协调、强化协同的科学的机制体制。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指导主体责任,落实各级教育部门提升“三感”的监管主体责任,落实各级学校提升“三感”的实施主体责任,畅通学生管理部门对学校在提升“三感”过程中的反馈主体责任,整合力量,系统推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确保“三感”最终实现。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着力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南针

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理论着力点,也是确保“三感”的提升能够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所灌输的思想、理论、观点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3],符合实际变化着的客观实践,具有真理性,“并按照科学的精神、原则和方法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14],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中的基础性作用,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感受理论的强大号召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三感”。

2.着力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和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指导性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适用性的途径,二者的统一是以理论为底蕴、以实践为支持、以教育主体为依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要做到全面性、发展性和协调性相统一。全面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感受、情感的层面,而是引导大学生能够对事物进行抽象思维认识,深层次、全方位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发展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适应社会要求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运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方法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场域,延伸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让学生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体验获得感,收获幸福感,强化安全感;协调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整合网络教育的优势,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协调起来,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传递新观念、传播新思想,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时代性和说服力。


(三)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支柱

1.厚植理论素养:政治要强、思维要新、视野要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政治属性决定了要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用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眼光、政治头脑去讲政治、讲信仰、看问题,才能做到真懂真信,真学真讲,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和首要基本条件。同时,随着新时代不断变化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成了顺应时代变化、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引领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又要学会用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学生解释不断出现的新思想、新境界、新问题,成为引导新时代精神的先行者,还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历史视野、交叉的学科知识视野,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审视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站在历史长河的尽头重新审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向学生梳理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屈辱、中国共产党的艰辛与辉煌,站在多学科的视角,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基础,把握教书育人规律,通过横向、纵向、交叉比较,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时刻牢记作为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上所担负的职责,强化使命意识,始终发挥对学生正确价值引领的作用,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注入不竭动力。

2.传递人格素养: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立德先立师,正人先正己。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深厚的情怀、严于律己、人格端正,才会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更具有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深具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2]让家国情怀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心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学生和责任担当统一起来,把个人兴趣和祖国需要统一起来,教学充满忠诚和深情,言行充满穿透力和感召力。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律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以严格的自律精神化育学生,以高尚的师德保持教育初心,以崇高的精神境界打造灵魂工程,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端正的人格,用良好的思想品德力量去感染学生,用堂堂正正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学识赢得学生、以高远的理想信念作学生表率,有了高尚的人格示范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嵌入学生灵魂深处,在学生心里种下信仰的种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就会更有实效,幸福感更持久,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培育“三有”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就要立足于共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

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培养大学生的方向。有理想为青年大学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15],青年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远大信念,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实现其价值;有本领强调青年大学生实现理想何以可能,青年大学生在远大理想的引领下,在掌握个人成长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要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联系起来,自觉提升有用的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用、对民族有用的人;有担当展现了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的不懈努力,因此,青年大学生要自觉肩负起党和国家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强国志、报国行,胸怀理想,勇担时代重任,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理想是青年大学生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自我充分认知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把崇高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微观层面的个人具体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的共同理想之中,彰显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是向导,本领是实现理想的现实条件,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既要多读有字之书,又要多读无字之书,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真正有本领的青年大学生;有担当为有理想和有本领提供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其独立决策、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能力,脱离依靠父母师长的心理依赖,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自律意识、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行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知,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58,89.

[2]陈军.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11-18(005).

[3]孟繁英,贾桂华.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提升的关键——读恩格斯给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书信引发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41(4):93-98.

[4]张天娇,孙树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9(1):106-109,139.

[5]王甲成,张超.大学生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109-112.

[6]金伟,陶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旨归: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J].湖北社会科学,2018(5):153-157.

[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8]李绍伟.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乐为、敢为与有为[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1):35-40.

[9]林全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丰富经验[N].广西日报,2018-12-21(011).

[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1]李辉,佘双好,刘勇,徐川,任佳伟.学习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笔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2):1-10.

[12]艾四林.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更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J].北京教育(德育),2019(4):9-10.

[13]熊建生.论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4(3):2-5.

[14]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9-33.

[15]张革华,陆钰霜.“三有”青年: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3):124-128.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