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乡村振兴

2022-05-12 17:54 来源:深圳特区报
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把乡村发展的蓝图绘到底。党中央明确要求,在五年的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能出现真空期、断档期。

■李萌

提要

在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稳住农业基本盘,拓展中国式农业领域现代化道路,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基石,拓宽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领域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创造精神相伴而生,贯穿于中国精神谱系之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主动引领历史发展潮流、主动顺应历史发展进程的行动自觉、理论自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稳住农业基本盘,拓展中国式农业领域现代化道路,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基石,拓宽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领域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主动把握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规律

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深刻把握贫困治理规律,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了西方国家用几百年的时间也没有消除的绝对贫困问题,掌握了历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处理好遵循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统筹好运用好脱贫地区乡村发展规律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律,拓展中国式农业领域现代化道路。

主动把握脱贫地区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规律。一是实现横向互鉴。要根据脱贫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东部发达地区乡村建设经验,主动把握和总结乡村经济运行规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律、乡村文化建设规律、乡村生态保护规律、乡村治理规律等,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把乡村发展的蓝图绘到底。二是实现纵向衔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编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省市县乡村的纵向举措必须保持一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展乡村经济、强化基层民主、培厚乡村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主动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规律。一是要以史为鉴、开拓未来。总结好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创新性做法。乡村振兴延续了脱贫攻坚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实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精准”方法论,要求精准识别监测对象,但是要简化流程、缩短时间;把消除危房与保护村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施“拯救老屋行动”。二是要把握当地、放眼全国。要把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全国范围的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等举措结合起来,主动把握好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建设规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等具体规律,掌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相继的辩证关系,防止大规模返贫。

主动擘画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蓝图

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是遵循实践与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只有持续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够持续不断地促进这种转变,在世界历史生成的伟大图景中,持续构建中国景象和中国气派,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基石。为此,必须主动着眼历史大蓝图,并制定具体的施工图。

着眼乡村振兴历史大蓝图,从规范性的角度把握好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近几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均将“三农”工作的重点聚焦于乡村振兴领域,分步骤做出战略擘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作为重点,指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必须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做到心中有未来、守底线,提升历史主动的规划性。

制定乡村振兴具体施工图,从操作性的角度把握好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主动向中央看齐。在2035年、2050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上,要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部署进行设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调整比例尺。不能照抄照搬上级文件规定,要体现本地区的特点。蓝图和施工图必须“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能“上下一般粗”,化原则为规则。主动按图施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超前思考”“靠前指挥”“提前行动”。要将蓝图始终刻在心中、摆在案头,作为日常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基本指针,历史机遇来了能够识别,历史挑战来了能够应对,提升历史主动的具体性。

主动担当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任

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高度的历史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伟大的历史创造、坚定的历史自信。深刻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根基在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要以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视角,把握乡村振兴规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预判力,拓宽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领域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脱贫攻坚战,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就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脱贫地区群众的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继续发挥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的机制作用,凝聚起全体人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党中央明确要求,在五年的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能出现真空期、断档期。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破除在历史发展问题上的投机主义,必须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持续奋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十分珍贵,稍纵即逝。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有“马上就办”的果断和“真抓实干”的毅力。把具体事情办细、办实,又要经常对照“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确保所有工作不偏离主题主线。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