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发挥华侨华人作用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2-07-25 11: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熟知侨情、民情、世情的优势,鼓励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周敬阳 梁辉荣 袁彪

提要

华侨华人长期旅居海外,具有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等优良传统精神,是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天然桥梁和纽带。他们了解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推动区域合作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同胞的纽带作用,增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华侨华人长期旅居海外,具有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等优良传统精神,是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天然桥梁和纽带。他们了解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推动区域合作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侨务工作是党的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侨务工作始终与中国发展同频共振、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贡献者。

华侨华人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独具优势

我国有6000多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其中,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约有3000多万,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累计向广东捐赠公益慈善项目5万多宗,折合人民币约600亿元,占全国捐赠的60%以上;对粤投资总额达3600多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外资逾70%;设立企业23.7万余家,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逾80%。近6万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到广东创业发展,创办企业3000多家。

(一)华侨华人熟悉国情,人脉丰富。他们熟悉住在国的经济、文化、民俗、法律等,是对接中外最好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广东省共与全球64个国家缔结204对友城,为数不少是由华侨华人牵线促成的。他们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的程度高。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的华侨华人日益增多,与住在国各个阶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宣传推广、增进了解及争取支持有着重要作用。

(二)侨商经济实力雄厚。据有关资料显示,华侨华人资产已达4万亿美元。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华人富豪由2007年的72位增加到2017年的486位,在10年间增长了6.75倍。其中,部分侨商的经济实力在当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过不少商界“大王”,如马来西亚“钢铁大王”钟廷森、“大马米王”张泗清,泰国“农牧巨子”谢国民、“酿酒大王”苏旭明,印度尼西亚“林业大王”彭云鹏、“地产大王”曾国奎等一大批杰出的华侨华人企业家。

(三)专业领域高端人才丰富。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华侨华人新生代和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400多万人,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以美国为例,旅美华侨华人52%以上从事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性工作,仅美国科学院就有80多位华人院士。祖籍广东的高端人才也不在少数,如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等。近年广东引进的上百个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大部分是华侨华人专业人士。

(四)华侨华人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媒体被誉为“华社三宝”,是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阵地和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华侨华人社团达2.5万多个;全球华文学校约2万多所,分布在海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社团通过联络乡情乡谊,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牢牢维系海外侨胞的文化情感;华文学校通过教授汉语言文化,长久延续海外中华文化的根;华文媒体通过传递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积极维护提升华侨华人话语权。

华侨华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前景无限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深化推进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韧性与持续性,华侨华人可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营造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华侨华人既了解熟知当地思维习惯和需求,也熟悉当地公共舆论的运作规则,可开展有针对性、接地气的解读、宣传,能更有效地让主流社会和民众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发展现状及实际成效,形成推动共赢发展、强化区域合作的共识。2019年11月,首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广州举行,与会代表发出倡议书提出,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作用,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促进者,成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有助于帮助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走出去”。华侨华人熟悉当地的市场运作,熟悉当地的法律制度,在当地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畅通的沟通渠道,随着我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大,旅居各国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为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各种帮助,减少中国企业适应当地市场的成本。如祖籍广东潮州的老挝侨商姚宾先生,推动促成了中老铁路建设和发射老挝卫星等多个中老合作项目落户当地,为多家中国企业到老挝发展提供了帮助。

(三)有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才高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重点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科技前沿行业领域。现在不少“走出去”的大企业,往往要高薪派遣国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海外开展工作,如果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华侨华人资源,将降低人力成本。

(四)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和价值认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挖掘和发扬中华文化、岭南文化、华侨文化的价值潜质,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融互鉴,促进中外人民理解认同。华侨华人通过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大交流、大发展,为中国赢得更多朋友,为沿线区域大合作夯实友善的社会、民意基础,最终实现“民心相通”。

(五)有助于消除区域合作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阻力和摩擦。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解程度不深,甚至对中国的发展存有误解和顾虑。通过海外华侨华人与住在国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知名湾区企业等进行商贸、项目等合作交流,传递平等、互惠、共赢的理念,可最大可能地消解各种阻力和克服“水土不服”,实现合作项目成功落地并融入当地发展。

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积极引导华侨华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其参与分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红利,使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更富活力,更具全球化。

(一)深化交流合作,巩固和拓展“朋友圈”

围绕发展大局坚持“巩固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多交好朋友”,引导华侨华人共同聚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各领域重点乡亲、同乡社团骨干的联系和沟通,强化对外友好协会、海外联谊会、侨商会、公共外交协会、青年联合会等组织以及其他有关社会组织的建设,吸纳更多的优秀人士加入,为广东不断深化与港澳及海外的交流合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建立对接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信息交流

抓住广东作为中国重要侨乡的独特优势,发挥侨乡功能作用,发挥广府、潮汕、客家等民系的情感纽带及族裔认同作用,纽住共赢发展的理念,找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着力点及切入点。深化广东各地国际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低碳环保、人文及休闲湾区建设、推动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创新文化产业合作方式,促进各方共享发展成果。

(三)搭建参与平台,创建华侨华人深度融湾品牌

充分把握华侨华人大会、产业交易会、招商推介会等契机,推动经贸、文化、教育、旅游、慈善公益等领域的紧密合作。打造可持续纵深发展的工作抓手及平台,持续办好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华侨华人产业交易会等大型活动,探索联合有关社团共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项目推介会、经济社会发展分享会、引才引智引资对接会等活动。推动构建高质量侨创发展平台。大力支持建设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汕头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中国(江门、增城)“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重要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以侨创工程为抓手,打造侨创工作平台、侨青创业创新孵化营、南粤侨创基地等项目,主动物色优质侨创资源,引进海外优质项目进驻,打造知名侨创品牌。

(四)增加情感认同,大力推动完善新型沟通联谊载体

围绕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要求,进一步联系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更好地维护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促进两岸的交流交往交融。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数字化发展成果,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广泛宣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惠民政策、创新成果等内容,让海外受众更真实、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粤语、粤剧、粤菜、南狮、中国功夫等具有岭南特色传统文化及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推进各地华侨博物馆等文博载体建设,促进人文交融互鉴项目落地见效。

(五)聚焦未来发展,吸引华侨华人“高精尖缺”人才及华裔新生代来粤发展

推进华侨华人“高精尖缺”人才及华裔新生代来粤发展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开展紧缺人才招募、“高精尖缺”人才来粤访学访问等活动,支持和指导华侨华人及港澳台青年联谊会、青年商会及海外华社的青年组织发展壮大,善于发现华侨华人青年代表人士,健全海外青年代表人士人才库。引导海外青年,特别是紧缺领域及高精尖领域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寻找机会,支持鼓励其到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多元化开展各类青年创新创业比赛、路演、项目推广、投融资对接等活动,赋能华侨华人高端人才及青年才俊服务创新,为他们在广东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教研格局逐步成型

发挥粤港澳三地高等院校类别齐全、数量众多、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育基地及产业人才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健全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育人、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人才供给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学院、人才研究院等科教机构。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在全球的领先优势,推进服务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解决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七)完善政策法规,保护华侨华人正当权益

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并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在涉侨政策法规及优化侨资企业发展环境,以及税收、金融、出入境、居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更多便利化措施。要严格依法办事,筑牢华侨华人来粤发展创业的信心,深化为侨服务功能供给,推动新时代为侨服务平台建设,探索设立覆盖全省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综合性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熟知侨情、民情、世情的优势,鼓励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周敬阳:广东省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服务中心科长;梁辉荣:广东省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袁彪:茂名市委统战部)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