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近代粤商兴学助教代代相传

2022-08-25 17:4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广东佛山李众胜堂保济丸创始人李兆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资建立了“信文训蒙义学”。广东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历来有回内地捐资兴学的传统,华侨捐资办学的直接受益者是留守家乡的莘莘学子。

■张麒

粤商捐资办学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代粤商好儒,乐于兴学助教。他们经商致富后,积极回报族群和社会,兴办经营了众多新式学校,走出了一条公益新路。

潮州大商人陈慈黉,是旅居泰国的米粮商人,蜚声海内外的火砻(新式碾米)王。陈慈黉海外创富后,就回到家乡潮汕修桥铺路,尽做善事。同时,他最为人们称道的事就是1912年在家乡创办新式学校——成德学校。成德学校校门口有大大的鎏金的对联,曰:成才必讲合群爱国德育徵诸淑性润身。学校建成后,广请汕头名师,陈慈黉在香港的乾泰隆行每年拨给4000银元现金,经费充足,教职员工待遇优厚,教育质量在当时当地堪称一流。

粤商捐资办学的方式既有个人投资,也有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捆绑式投资。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番禺人、“西关小姐”张竹君,是粤商后人,家境殷实。1905年2月,她与人合作在上海派克路创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这是由中国人自办的近代第一所中西医结合的女子医学院,是上海医院附设医学专科学校的前身。

清末废除科举,粤商对兴资办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东茶商鲍瞻旷,与香山同乡集资在上海租界武昌路同德里创办广东旅学,后更名为广志小学,名声大噪。粤商赵灼臣于1918年在上海闸北新厂广东街一带创办义学。学校对入学者免学费。还免费发放课本和学习用品,一时传为美谈。

广东佛山李众胜堂保济丸创始人李兆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资建立了“信文训蒙义学”。李兆基办义学不图虚名,切实为失学儿童着想。义学坚持办学20年,使许多贫困儿童受到免费教育,使他们能写会算,有了一定的技能,提高了生存能力,功德无量。

广东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历来有回内地捐资兴学的传统,华侨捐资办学的直接受益者是留守家乡的莘莘学子。1934年,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陈达教授出版了《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书里写道,该乡28个学校,“有华侨倡办者7校;其经常费的一部(分)每年由华侨捐助者16校(包括华侨创办的数校);华侨偶尔有捐款者8校。”其中有一所“维则小学”的侨办学堂。这家学堂规模不小,4间分校设在4个小社区的祠堂里,高小时才集中到全乡大宗祠的“总校”上课。学校的主要倡办者是一位在印尼、新加坡等地行医二十多年后回乡定居的华侨,1918年会同几位乡贤发起集资,将乡里的几所私塾整合提升为一间“完全小学”,1933年维则小学因经费不足而停办。令人感动的是,半个世纪以后,一位在香港经商多年的维则小学老校友,捐资重建这所小学,唯一的愿望就是将新学校重新命名为“维则小学”,以慰藉乡思。如今这间乡村小学也有102年的厚重历史了。

浓浓的乡梓情,绵绵的兴学梦,在一代一代的广东商人中传承。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