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恺撒之感叹与柏拉图隐喻

2022-09-08 17: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最近重看日本著名历史作家盐野七生的《文艺复兴是什么》,书中一些从前看过而没怎么思考的内容,重看却感觉到深意。看来,“不想看到的就永远也看不到,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他想看到的事实”,这不仅仅是古代人恺撒的一句话,还是很多现代人心里的事实。

■杨华 冯兴元

最近重看日本著名历史作家盐野七生的《文艺复兴是什么》,书中一些从前看过而没怎么思考的内容,重看却感觉到深意。比如在书中盐野有这么一段话:“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当他不想看的时候就真的会看不见,当他不愿意思考的时候就真的不会去想。”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普通德国人和被送进集中营在那里死去的犹太人。她认为,大多数德国人都知道有强制收容所。一个人不可能注意不到平素里关系很近的人突然有一天不见了踪影。但是,如果你不想看到也不愿意去想这件事的话,那么你就会真的看不到,也不会去想。战争结束后,德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知道。”事实上,这不过是他们不愿意知道罢了。她在书中引用尤里乌斯·恺撒曾说过的话:一个人,无论是谁,不可能看到现实中的一切;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他想看的现实。

恺撒这句话简直直指人性的本质。马基雅维利也说“没有比这句能更好地揭示人性真谛的话语了。”盐野认为,尤里乌斯·恺撒是古罗马人,马基雅维利是距离他1500多年以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人。这期间经历了中世纪,没有人重提恺撒语录。也就是说,在中世纪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恺撒的这一说法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文艺复兴不仅重新发现了人类的肉体美,也发现了前人说过的话。

事实上,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看到现实中的一切,而且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他想看的现实的观点,正好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的一个著名故事所反映的观点不谋而合,有人称之为“洞穴隐喻”。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动作。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于是,他再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之前那样辨识“影像”了。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这个故事讲的正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人们所看到的和实际发生着的相距甚远。再回到恺撒“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他想看的现实”这句话。它让我们感到,人内心的自我设限才是真正难以越过的羁绊。现代人所谓的舒适圈理论也许正应和了恺撒的话。舒适圈理论提到,当我们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的时候,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感到不舒适,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舒适圈内。舒适圈成了缩头乌龟的壳。

正如盐野在书中所说,德国人对失踪的邻居毫无惊异,他们在战后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知道”。柏拉图故事中的隐喻也同样可怕,当那个再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生活的人看到光明,回到洞中想救出他的同伴时,他的同伴却不仅不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认为他的眼睛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之前那样辨识“影像”了。

看来,“不想看到的就永远也看不到,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他想看到的事实”,这不仅仅是古代人恺撒的一句话,还是很多现代人心里的事实。柏拉图的隐喻警醒后人: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仍然需要接受更多的启蒙,需要拥抱一个更开放的思想市场。

(杨华:国研融生智库研究员;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