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原创 > 

城市文明: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城市文明论》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专家观点综述

2022-12-07 17:17 来源:深思网
近日,《城市文明论》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市社科院举行。

编者按:《城市文明论》一书由吴定海等著,商务印书馆出版。近日,《城市文明论》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市社科院举行。此次会议由商务印书馆、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主办,会议以“城市文明:一种新的发展战略”为主题,参会专家以《城市文明论》一书所探讨的城市文明问题为主线,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等话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深入研讨,对城市文明研究的路径选择和发展趋势提出见解和建议。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城市文明论》主要作者吴定海介绍,《城市文明论》探讨了早期“文明”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演进过程,考察了现代关于“文明”的概念及其各种内涵定义,从而形成一个观点:文明作为一个观念范畴,必定有其现实对应物,文明的形态多样性、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以及广泛的时间性,决定了目前学术界对文明概念的解释和讨论纷繁复杂、莫衷一是,但是文明的本质是确定的。在此基础上,该著重新把“文明”定义为“人类的某种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步入城市时代,如何面对扑面而来的城市时代?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城市发展观?如何才能让城市真正成为亿万市民新的“理想家园”,让城市文明社会真正成为人类美好生活的现实?这是摆在理论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严肃的必答题。深圳,堪称中国高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最生动最精彩的样板,而在新的伟大时代,中央赋予深圳新的使命任务,城市文明典范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深圳自身也提出要建设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佳城市代言”的宏伟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研究讨论现代城市文明话题,既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城市文明论》书影

《城市文明论》这本书,就是试图为这个话题找到一种答案。它提出,城市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一个学术问题,应从认识论层面研究其内涵特征;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它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应从方法论角度研究其实现路径。也即是说,城市文明内涵着“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大问题。《城市文明论》试图把城市文明分解为六大组成要素,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市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富有韧性的城市安全,从理论上解答城市文明“是什么”的问题;同时,论述以上六大要素的实现目标和路径,从实践上解答城市文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由此,为现代城市文明建构起一个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安全六元鼎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这个框架体系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 内涵精髓,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城市化理论的拓展,力图为丰富和完善中国自主的城市学知识体系,以及指导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一、《城市文明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与会专家认为《城市文明论》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出版,恰逢其时,具有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李平在视频致辞中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文明论》的研究高度契合这一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有益的理论探索,将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城市文明理论体系建构。深圳市社科院作为首家成立的经济特区社科院,立足特区,先行先试,率先成立城市文明研究团队,为推进城市文明研究,推进理论创新,提升深圳社会科学软实力和学术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和有益探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在书面发言中指出,该著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文明体系”研究领域的开创性意义。当前,研究文明城市的内容非常多,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文明研究还相对薄弱。该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出发,重新定义文明,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构建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六要素框架体系,全书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深圳学界乃至全国学界,首次“城市文明”进行体系化构建。二是“城市文明典范”研究的基础性意义。该著以宽广的视野和人文的关怀,提供了“城市文明典范”研究的新思路,是城市文明典范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同时,该著不仅注重理论探索,也兼顾了实践路径的探寻,开创了新时代“城市文明”体系构建的新范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探得了一条新路径。三是“城市文明”研究的创新性意义。该著指出“城市是判断一个文明是否出现的主要标志”“经济是文明的基础和支柱”“现代城市安全的本质,从对城市实体安全的保障,上升到了对城市健康全面发展、城市居民幸福有序生活的保障”等新的提法,对城市文明的研究有新的指导意义,将会吸引学界关注并思考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四是“城市文明”研究的学科性意义。该著将“城市文明”系统地构建起来,形成了“城市文明”研究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将会带动一批学者形成对城市文明研究的热潮,推动和促进“城市文明学”研究,掀起深圳学派建设的新高潮,并推动“城市文明学”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势学科。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李凤亮认为,该著的出版是“适时”和“适地”的。文明有不同的形态,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城市无疑是现代文明的大容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明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之变、道路之变。中国学者在这个时候推出的《城市文明论》当然也暗含了对新时代中国文明的探索与展望,这是“适时”。而从地域上讲,由深圳学者所作的城市文明的探讨,本身呈现了关于城市文明研究的在场性、当下性、前沿性乃至国际性,《城市文明论》在深圳诞生,也显示了深圳学者的理论意识和建设性的态度,这是“适地”。该著以比较视野、反思精神、建构意识对“城市文明”进行学理阐发,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话语体系,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城市文明发展理念,以“生产”“生活”为核心元素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话语体系,以经济、治理、文化、市民、生态、安全六要素强化了“多元总合”的城市文明建设思路,从而开拓了城市文明研究的新视域,成为近年来“深圳学派”建设的重要著作,对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将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顾朝林认为,该著对城市文明的探讨,对重新定义城市文明,界定城市文明的研究领域,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特别是对于深圳这样迅速发展起来的超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很好地研究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突显出来的许多不文明状况,将对推动中国城市学研究、带动中国城市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柴彦威指出,该著构建了城市文明的六要素框架并系统全面地解读了六大要素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用历史视角和全球视野,结合中国特别是深圳的角度,从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个维度,展望城市文明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之路中的重要作用,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高度一致。

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刘洪一认为,该著是一部深圳学派的力作、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该著体现了三个结合的特点:一是古今结合,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最新发展;二是中外结合,有国际化的比较视野;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对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深圳建设世界城市标杆,都具有视野的前瞻性、理论创新性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该书提出的课题是一个重大命题,深圳学者所开创的研究先河,不仅对深圳,而且对全国,甚至对世界城市文明的发展都应有其贡献。

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广东省政府原参事张效民认为,该著既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城市学研究的空白,也为我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突显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为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路径选择,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文明研究的奠基之作。

二、城市文明的本质探讨

刘洪一指出,从文明的底层逻辑出发,对城市文明的研究将更加行稳致远。从文明的底层逻辑来看,文明的存在论本质是秩序,价值论目的是向真、向善、向美。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和全球城市标杆,应在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两个坐标体系中确立其使命要求,注重东西方价值观的缓冲、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形成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话语体系。城市文明的核心价值,应突出经济科技与社会正义、物质环境与人文精神、城市整体与个人幸福的协调发展,推动文明良序的系统建立和城市价值级序的持续优化。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田启波指出,生态文明作为五大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构成。首先,中国作为全球文明生态的建设者、导航者,为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提供了现实条件,提供了客观必然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所铸就的,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和超越,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所展现出的引领和导航作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创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第二,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刻把握时代问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明确了问题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需要回应、回答和解决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第三,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绿色生产方式,优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机制。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化,必然逐步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最终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化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目标,人们的生命健康、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尺度和最高价值目标,只有不断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建成生态为民,生态惠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才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建设美丽世界的核心和关键。

深圳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张岩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城市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健全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有效增强城市公民精神上的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是城市文明凝聚力、创造力、辐射力的源头活水。城市文明建设应注意持续发展先进成果,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创新,补齐短板,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文明范例。公共管理机制的背后是城市制度、规则设计的方式、理念和水平,这些都集中体现城市文明的水平。建议借鉴城市文明研究的成果,加强职能部门各方面调查研究,破除部门局限和壁垒,全面把握和优化改革开放深水区中的制度政策,用看不见的制度之手来推动城市文明的进步发展,把好的理念切实贯彻到良好的顶层设计、制度创新上,落实到城市治理的各个领域,使市民能切实地感知。

海天出版社副社长魏甫华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对西方现代化对自然的掠夺的深刻反思。目前我们很多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学习西方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即人口和资源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背离的。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城市生活,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可以寻找到思想资源。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然山水构成了士人的精神世界。山水的没落和消失,不仅是中国文明所面临的危机,也是人类文明现代性危机的症兆。自然的构成是人的精神存在的栖居之所,是一切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神、人、物相分离的状况得以重新弥合的关键所在。我们未来的城市发展应该体现为“一制两体”,即在一个现代的文明体制下的两个单元:一个是城市单元,一个是乡村单元,在一制两体当中形成生产互助互补的机制。中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国家,应该把乡村振兴纳入到我们城市发展的框架中来。同时,乡村振兴也是城市文明研究很重要的课题,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来理解和建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重新来思考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就是说,乡村振兴应当是城市发展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只有在这个层面,我们才可能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发展之路。

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主编周国和认为,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现代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而中国式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深圳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已建成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并孕育出相对应的现代城市文明。《城市文明论》结合深圳改革开放的实践,作了很有现实价值的学术研究,总结了现代城市文明六大核心要素,这也是一座城市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应追求的目标。

三、城市文明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刘洪一建议,城市文明研究及城市文明建设,未来应加强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力,通过跨文明研究解决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反思和弥补当代西方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唯理性主义、唯进步论等给人类带来的弊端。特别是深圳要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作为深圳的学者,应该有国际视野,勇于担当,充分发掘中国的核心价值,寻求中国价值和世界共同价值的缓冲和接轨,寻求人的物性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协调。为我国城市文明研究开展新的探索,努力构建出中国特色城市文明话语体系,同时又能在国际话语体系当中立得住、站得稳。

张效民对未来深圳城市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努力在深圳形成现代城市学研究重镇。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城市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已经为全国各地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现在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标杆城市,也必将为我国的现代城市化提供经验和示范。建议以深圳社科理论工作者为基础力量,集聚全国城市学研究力量共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市的研究;整合粤港澳研究力量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发展问题;整合全世界城市学研究力量开展全球标杆城市研究。二是关注现代城市建设的最新、最前沿动向。深圳的城市学研究既需要继续深化完善城市文明的研究,还要关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比如,信息科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空间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一系列新体验,也带来了包括城市经济、科技、交通、教育、医疗、社会服务、信息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的诸多新的研究课题;还可以关注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新经验、新问题和新教训。同时,建议开展新时代城乡关系和城市群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城市学是有意义。三是建议深入研究我国历史上城市生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城市功能规划建设的经验。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城市建设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也将有益于现代城市建设。

张岩对未来的城市文明研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在研究实践规律方面着力,深度观察城市文明演进,聚焦于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具体实践,聚焦于深圳改革创新的具体领域,特别是在国际国内领先的领域,开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将会为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二是强化问题导向,发现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经过40多年改革创新和发展,深圳在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各个领域都进入了深水区,改革进入攻坚期,在一些领域比如公共文化领域,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先进、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在矛盾,需要在研究当中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

吴定海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城市文明论》只是城市文明研究的一个开端,未来应有更多学者参与到这个领域研究,从更多角度去诠释、去拓展、去完善城市文明的内涵和路径。深圳社科界将成为城市文明研究的重镇,未来将整合平台、载体、队伍等学术资源,对城市文明研究做出统筹规划。

据了解,《城市文明论》课题组未来将对“城市文明”六要素分别进行深化拓展研究,下一步即将推出学术专著《深圳:包容之城》。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供图)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