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新型工业化
■ 匡贤明
提要
新型工业化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赢得科技竞争的主动。当前,各国都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大国围绕制造业布局的竞争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博弈日益加剧,工业化的全球格局和技术内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科技结构转型需要自力更生,也需要开放创新。一方面,对一些核心技术,要清醒地看到“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集中优势实现重大攻关的突破;一方面,创新由封闭转向开放,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基本趋势。我国推进科技结构转型,不仅要有效应对有些大国挑起科技战、企图与中国脱钩,而且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以主动推进科技合作赢得科技创新的主动。
大国发展,离不开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型工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面对发展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更是工业化体制机制安排不断改革和优化的进程。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仍然离不开高水平开放的突破。
1
开放是推动大国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我国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再到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方向十分明确。
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进展,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在工业规模上,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到了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6.27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7倍、日本的4.7倍,德国的6.6倍。占全球工业增加值比重,我国从2000年的7.86%提升到2022年的26.82%。在工业结构上,开放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动了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产业转型升级。我国过去几年的“三新”增加值,从2018年的14.8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9.7万亿元,年均增长7.43%。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
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的重要经验。开放促进大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路径,一是充分发挥内外两个市场的优势,推动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工业化的效率。二是在开放中扩大市场需求,形成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为工业化拓展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并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三是在开放中促进工业技术创新,在开放中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不断提高工业领域各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并有效带动了自主创新。四是在开放中形成工业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使过去封闭的产业链变成开放的产业链,比较低效的供应链变成高效的供应链。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在开放中有效解决面临的挑战与矛盾。当前,我国某些重点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第一,从工业化自身来看,在工业增长效率方面,近年来我国工业增长率为4.8%,低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在同一水平的发展阶段的增长率。第二,在工业结构方面,高加工化和技术集约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大致相当于工业现代化国家的45%-60%的水平。第三,在工业发展环境方面,大致相当于工业现代化国家的50%的水平。第四,从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度需要加强,工业软件、高性能芯片等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智能制造能力还都有待提升。第四,全球供应链重构对我国带来巨大挑战,某些大国挑起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从工业化角度看就是意图把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置锁死在现有位置。有效解决面临的挑战与矛盾,仍然需要开放的环境。
2
把高水平开放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把推动高水平开放作为主动选择,高举开放的大旗,有效统筹安全与发展,未来5-10年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不仅对我国自身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球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新型工业化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赢得科技竞争的主动。当前,各国都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大国围绕制造业布局的竞争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博弈日益加剧,工业化的全球格局和技术内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科技结构转型需要自力更生,也需要开放创新。一方面,对一些核心技术,要清醒地看到“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集中优势实现重大攻关的突破;一方面,创新由封闭转向开放,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基本趋势。我国推进科技结构转型,不仅要有效应对有些大国挑起科技战、企图与中国脱钩,而且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以主动推进科技合作赢得科技创新的主动。
新型工业化所需要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与升级,需要高水平开放的环境。新型工业化重点之一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正在面临重大调整,既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比如,RCEP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与其他成员国中间产品的贸易。2022年,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中间产品8.7万亿元,增长8.5%,占同期中国对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值的67.2%。可以预期,顺应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和分散化的诉求,推动高水平开放进程,促进我国企业主动继续深度嵌入全球创新和制造网络,将为新型工业化注入重要动力。
3
以高水平开放助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突破
一是加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开放创新。比如,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提高引进外资积极性,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大力加强对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的引入力度。整合政府、企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外资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信息支持与服务。同时,实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聚焦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生物医药、先进装备等战略性领域,开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全球生产和研发体系,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
二是营造服务型制造开放创新生态。比如,要着力构建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加快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健全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商与服务商协同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形成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协同和全球化发展,加速服务型制造体系数字化转型,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型数字化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系统总集成总承包服务。
三是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入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的新阶段,补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关键在于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取消环保、技术、知识产权等隐性壁垒;打破研发、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大幅减少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参与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支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合建立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深化科技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实施技术成果转化、转让奖励制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加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积累。同时,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
四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增强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比如,推动创新型人才开放合作。实施针对吸引全球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来华研究和工作的国民待遇条件,营造对标国际一流环境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将吸引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流人才来华学习、研究和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开放计划的重点目标。同时,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