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治理的深圳经验:以“图书馆之城”建设为例
2019-12-03 15:30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等阅读活动。例如,2005年推出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其宗旨是“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通过邀请逾400位中外知名人文社科学者举办公开演讲和讲座论坛为市民普及历史、文学、艺术、民俗、财经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成为以市民参与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活动典范。又有深圳晚八点以公共对话为特色,自2008年在深圳书城推出晚八点的新阅读活动后,不少深圳人下班后过来席地而坐,聆听名家的声音,分享自身的感受,这也是文化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典型案例之一。在深圳读书月的驱动下,以后院读书会、三叶草故事家族、小津概念书房、99人书库等为代表的一批民间阅读组织在深圳涌现,为推动公共阅读文化的社会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尹昌龙认为,以年轻、受教育程度高、三口之家为特点的移民城市较易催生民间阅读组织1,而2004年行业协会服务署和2007年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成立促使过去零散的线下和线上读书会得以整合,这些民间阅读组织在“文化立市”的战略背景下日趋规范化,2012年深圳市阅读联合会的成立更标志着全民阅读的社会参与迈入专业化轨道。遍及企业、学校、书店甚至线上空间载体的民间阅读组织在深圳读书月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致力于向市民大众推广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资源,也在实践过程中塑造出自身的阅读品牌2。必须注意到,民间阅读组织不仅催动越来越多从各个省市来深打拼的移民因“阅读”而相识、相聚,这种基于陌生人的文化社群所特有的文化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也塑造出一种名为“深圳人”的文化气质,那就是在忙碌的工作与充裕的物质生活之余回归宁静恬淡的精神世界。
从治理目标上看,公共阅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不仅通过“互联网+”背景下阅读行为的全面普及领域细分在改写着全民阅读社会化参与的未来版图,更致力于推动整座城市的人文精神走向“善治”。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技术提升是全民数字阅读的第一步,通过2009至2013年间“深圳文献港”的开通及移动终端启动3、“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项目的推广4等技术升级的改造方式,助推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平台在2012年统一合库,实现全市公共阅读资源的一体化和电子阅读资源的跨地域分享。又如,作为深圳读书月的官方网站,全民阅读网不仅对年度阅读活动进行集中展示,以阅读博客大赛、华语校园网络文学大赛、全国青工网络写作大赛、全国中小学生网络学科作文大赛、地铁阅读季、手机阅读季等为子项目的线上阅读文化活动也在推动市民的多样化参与。又有“真人图书馆”的自媒体阅读概念,强调每个人都是一本有故事的书,号召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市民在城市的一些公共空间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这一推陈出新的模式使得这个以趋于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因阅读而产生文化联结。更重要的是,阅读的数字化升级不仅将阅读界定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而且促使阅读领域更为碎片化—其群体涵盖外来劳工、一家三口、残障人群,其活动囊括读书会、讲座、论坛,其眼界从古典文化延伸至现代科技,其类型遍布小说、诗歌、音乐、电影、建筑等一切艺术形式,其载体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媒介。正因为参与群体、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的丰富多元带来了阅读边界的纵深拓展,这些充满欢乐、梦想与共享的阅读行为恰恰印证了深圳文化的精神气质—“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
1.尹昌龙主编:《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00~101页。 2.诸如后院读书会的“阅读接力—一本书能走多远”“城市萤火虫换书大会”“走读”,三叶草故事家族的“绘本剧大赛”“妈妈宝宝好书榜”等品牌已发展为深圳读书月的重点项目。 3.彭立勋主编:《文化治理现代化与文化发展新常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42页。 4.彭立勋主编:《城市文化自觉与文化深圳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