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社会革命视域下的五四精神及其当代启示*
2020-05-14 11:19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视域下探讨作为社会革命意义上的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以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条件下青年应继承什么样的五四精神、如何践诺五四精神,仍然有言说的空间。本文以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时期为背景,对广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作一历史考察,在伟大社会革命语境下探求五四精神及其当代启示。
一、 伟大社会革命的科学内涵
(一)“伟大社会革命”论断的提出和内涵
2018年初, 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 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伟大社会革命”这一概念,表明了党自成立97年来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都属于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范畴,一以贯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并明确了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解“伟大社会革命”的论断必须明确其内涵。由马克思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革命的根本动力。社会革命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激烈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的方式,或是平和的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的方式,打碎、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并不断完善新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进步的过程。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3],社会革命往往首先要求政治革命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社会革命不仅仅包括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政治革命,更是指包括了经济变革、社会变革、思想文化变革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革”[4]。从根本上说,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旨在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古老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革命运动。
社会革命具有长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改变表现为不同的主题和性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果和社会革命的继续,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完善和发展,要通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其理想远大,使命崇高,任务艰巨,风险与挑战并存,需要几代人接续奋斗,继续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发扬五四革命精神,需要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员凝心聚力、需要在社会主义事业基础上开拓创新、实现深刻变革。
(二)五四运动的革命况味
[1]周策纵认为五四运动应包括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游行示威,及其后全国的爱国运动,时间是1919年5月4日至6月18日。广义的五四运动是指在此前后知识分子所倡导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时间是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23年科学和玄学的论战。五四的“主流”,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1917年年初到1921年年底的五年时间。参见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第1~8页。
[2]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夜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第1版。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4]杨煌:《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