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治精英的形成机制:政治忠诚、市场能力与社会资本 *
2021-09-15 14:3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二、文献综述:农村政治精英及其形成机制
对地方精英的探讨一直是中国乡村研究关注的重点。学界对中国古代时期农村政治精英的相关研究存有三种观点:皇权政治、乡绅政治和宗族政治。大多数史学家们认为中国传统农村处在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官僚体系和正统思想的控制之下,地方精英只是国家政权的附属[4]。而以黄宗智为代表的乡绅政治论则认为,中国传统农村存在于国家、士绅和村庄的三角结构中,各村庄由士绅形成的乡村领袖管理,乡绅、族长、村长之类的人物是真正的操纵者[5]。以韦伯为代表的宗族政治论则认为,中国的农村是一个没有朝廷官员的自治居民点,传统的农村社区主要在宗族统治控制下,国家只不过是个放大的宗族组织[6](P84-91,118-125)。这些理论虽然观点不同,但在关注农村政治如何在国家体系内运作时,均着眼于农村政治精英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上,足见农村政治精英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讨论政治精英的形成与流动,不仅是政治社会学和阶层流动研究的重要话题,更有助于回答在基层如何实现政治稳定和有效治理。当代学者对中国政治精英的形成与流动的研究中,较早期的有“技术官僚论(Technocracy)”和“二元精英论(Elite Dualism)”两种解释。“技术官僚论”主张将自然科学原理运用到社会管理上来,提倡从工程师、财经专家、经理人等相关职业者选拔政府官员[7]。“二元精英论”相比“技术官僚论”,不仅强调个人技术能力,还强调政治忠诚(political loyalty)对中国政治精英形成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此论者认为,精英形成有两条区分明显的路径。第一条,对进入具有高声望、一定特权和明显物质优势管理岗位的精英,不仅要求教育等个人能力,而且要求政治忠诚;第二条路径,对于进入高声望却只有细微特权、更少物质优势的专业岗位,则只强调个人能力,而不强调政治忠诚[8]。学者如魏昂德[9]、边燕杰[10]、臧小伟[11-12]等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了在分析中国政治精英的选拔过程中,“二元精英论”比“技术官僚论”更具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