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物质、转义、述行: 意识形态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机制—论保罗·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2021-09-15 14:3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既然人的认知仅是语言认知模式的“转义”结构、一种对外在事物进行形式上的“统一”及其效果,其既与物本身无关,又无法闭合自身,因此具有不确定性,换言之,人的认知具有根本上的不确定性。因而,要获得可靠性和确定性,就不能在认知的范畴内对“转义”进行限制,只能转向非认知的述行模式。

二、断裂:从认知模式到述行模式

作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德曼的理论构境始终没有离开语言,但如伊格尔顿指出,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经历了从语言学到感性经验的现象学还原[13](P9),即人不仅以语言建构世界,更加是以“语言的模式”建构世界。德曼认为,语言分为认知模式和述行模式,通过“转义”获得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而非认知的述行则是稳定和终止转义的方式,因此从前者转向后者,从“本体论同一性和认识论同一性转向决心、行动和许诺,转向法定权力和履行式功能”[14](P35)。英国哲学家 J·L·奥斯汀提出,传统哲学认为记述话语是对事实作出的描述,但存在另一类话语,它并不仅仅是被认为说些什么,而是表明话语的说出就是实施某种行为,即施事话语,二者分别以“真假与否”和“恰当与否”作为评判标准,却又无法截然区分,且“陈述的真理性或虚假性不只是依赖于语词的意义,而是依赖于你在何种情况情况下做何种行为”[15](P129),即记述话语本质上也是施事话语。德曼挪用奥斯汀的记述话语与施事话语的区别,说明述行模式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与认知模式的独立性不同,二是与认知模式产生断裂、并对其予以抹除,三是具有非认知性的力量和效用。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