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交往的身份认同*
作者:杨竞业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
[摘 要] 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这一问题主要研究身份的差异和差别、身份的吸引和排斥、身份的过渡和识别、身份的同系和认同及其之间的关系。身份认同的系统结构包括人格认同、能力认同、权力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其中,人格认同是身份认同的精神标尺,能力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时代标尺,权力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民主标尺,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历史标尺。
[关键词] 现代交往 交往媒介 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B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5-0063-09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交往出现了个性化、迅捷化、开放化、虚拟化、隐身化、多元化、复杂化等新特点。在这样的交往中,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那种具有反思性投射性质的自我认同相联系的身份认同问题凸显了出来。如何深入研究、充分阐释现代交往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拟就身份认同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身份认同的系统结构和主要特征做一些探讨。
一、“身份认同”: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
研究身份认同,首先要明确“身份认同”这个概念,就是要给它下定义。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看来,“一个定义的意义和它的必然证明只在于它的发展里。”1[2]要是没有把握它的发展过程,就难以或不可能给它下定义。既然这样,就有必要先研究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梳理它可能涉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把涵括它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概念表述出来。
(一)“身份认同”的基本概念
“身份”是一个多学科概念。它涉及政治领域的政治身份或公民身份,经济领域的阶层身份或阶级身份,文化领域的职业身份或职称身份以及边界领域的准身份或无身份,等等。在现代交往中,由于交往主体身份的交叉性而具有复杂性,同时,由于交往媒介使用的公共性,又必然消除主体身份的复杂性,使之还原为外在的简明性,回归为一种基本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经历三个不同阶段:
首先,形成差异性、突出差别感。在现代交往中,一方面,交往主体所采用的交往媒介代表了主体的身份要素。这些媒介从物质外观到精神寄予都作为主体的个性差异、具体性的差异下载到他身上而成为其所是的元素。正是这些元素的注入,“使他的思想客观化并使之具有坚固而持久的形态的特殊能力”[3],这种能力又使他的个性特征、个体风格形成为“有”,而不是被他者见之为“无”,即不是没有差别感。差异性是差别感的根源。另一方面,交往主体要以一定的交往媒介来展示身份。在交往的开端处,主体总要通过这些媒介作为中介以表明身份。媒介就其自身而言并没有差异,但加进了交往主体的选择意向,由媒介中介的交往环节和过程就将现代交往导向了差异性的交往,并在这个交往中突出主体想要获得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差别感。差别感是差异性产生的结果。因此,形成差异性是交往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而突出差别感是这种结果的心理反映;反之,这种作为主体的心理反映的差别感,来源于主体对原先没有差异的交往媒介的特定选择。这就说明,交往主体自主选择那些能够形成差异性、突出差异感的交往媒介,正是为了表明其身份的需要。这种需要从主体摆入过渡性来开启。
[1]*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解放思想与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项目号2012WYXM-0035)的阶段性成果。
[2]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页。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