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国家碳排放达峰过程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作者:唐杰 温照傑 王东 孙静宇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当前碳排放达峰理论分析基础主要包括Kaya恒等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以诺德豪斯为代表的资源最优配置动态均衡方法等,相关分解方法主要分为基于指标的分解法、自下而上方法和基于系统优化的模拟等。本文归纳已有碳排放达峰的相关研究,总结相关研究的实证结论,认为碳排放水平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决定于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但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经过研究表明,能源产出效率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有为政府是解决市场机制失灵的关键,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结果。文章进一步对OECD碳排放达峰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量化了工业化、城市化、产业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在碳排放达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口增长带动碳排放总量增长,人均GDP带动资源消耗上升的收入效应递减,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能源强度的下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其中制造业占比与碳排放的关系不确定。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不仅是气候变化问题,而且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密切相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为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换,完善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与合理有效的政府干预是不可或缺的。
1.实证结果显示,人口数量每增加1%,碳排放增加约1.1%,表明技术条件不变时,人口增长带动碳排放总量增长。
2.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均GDP带动资源消耗上升的收入效应递减。在所考察的时间内,OECD人口增长率从期初平均1.2%下降到2014年0.64%;人口净增长约1.8亿,碳排放总量却达到了峰值。人均G DP平方值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年度影响系数分别为-0.044和-0.046。看似较低,但从基期到报告期累计的碳减排影响已经是收入效应带动碳排放增长量的三倍以上,人均收入提高不再是碳排放增长因素。其中包含的动态最优的含义是,人均GDP提高与劳动边际成本上升和劳动生产率边际增长持续同步上升,更高的生产率使经济增长从带动碳排放增长,转向脱钩并最终转身负向带动,高质量经济增长减少碳排放,这也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内存逻辑。
3.制造业占比与碳排放的关系不确定和不显著。制造业一直曾经是碳排放量增长主要推动力量,待检验的假设是,制造业占GDP比率下降会引起OECD碳排放总量下降。面板数据回归结果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碳排放总量下降方向相同,有些意外的是二者关系不具有显著性。这是令人生疑却似乎合理的结论。在统计样本时间内,OECD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制造业产出绝对量的增长幅度依然很大。故合理的解释应当是,碳排放达峰并非是简单化的去工业化过程。未来研究中,需要深入理解新技术引入如何改变了工业内部技术结构,提升了制造业的要素投入效率和能源效率。
4..城市化与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倒U关系。中低级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提高对碳排放量上升存在显著正向带动作用。随着城市化比例持续上升后,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由正转负。其中的内在原因是城市功能发生变化。过往四十年,计算机革命、互联网革命、移动通讯为主的信息革命演化成一浪高过一浪数字革命。高端创新过程向城市聚集,高水平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云集使城市转型成为创新中心。[35]在人口结构(如,高等教育入学率)和产业技术和组织创新支持下,传统的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使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出现倒U关系是理论与实证检验相一致的内在逻辑。
5.能源强度(ei)每降低1%,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可分别下降0.88%和0.86%。能源强度是碳排放量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是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以及经济高质量增长综合反映。值得关注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eq,为扣除水电后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每提高1%,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减少约0.05%,弹性系数似乎不高,但是影响与潜力均较大。推算的结果是,过去20年OECD太阳能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eq值)从1.5%提高至11.5%,对OECD碳排放总量下降的贡献约为0.5%。未来,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导能源过程就是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和碳中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