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深圳智库 > 

领略深圳的“城格魅力”——关于深圳的文化特征

2016-09-12 15:20 来源:深圳商报
历经25年的岁月洗礼,深圳已不是昔日的青春少年,她抖落身上的春风夏雨秋岚冬雾,出落成风华正茂的年轻才俊,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气质。

历经25年的岁月洗礼,深圳已不是昔日的青春少年,她抖落身上的春风夏雨秋岚冬雾,出落成风华正茂的年轻才俊,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气质。而这种“城格魅力”,就是她的文化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风景和魅力所在,而且是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那么,风姿绰约的深圳又是如何在世人面前展现她的“城格魅力”呢?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谈到:“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的,人是文化的载体和目的,文化也是环境的产物。这种环境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物质基础、城市性质、人文传统、人口构成、社会氛围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历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深圳的现实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呈现出鲜明的文化个性。

移民文化

“老家是哪儿的?”这是深圳社交礼仪最常用的口头禅,诚如内地人平时见面时所说的“吃饭了吗?”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进入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密码。

现在工作和生活在深圳的1000万人口中,95%以上是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到深圳的新移民,或者是“深圳土著(native)”的后代。如今的“深圳人”包括了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新移民,而且成为北京之后第二个聚齐了全国56个民族的城市。

于是,在这片热土上,京腔粤韵、吴侬软语不绝于耳,湘音川调、东北嗓门儿萦绕在旁。以语言为纽带、以乡情作维系的各种同乡会、联谊会林林总总。全国各个地方戏种在这里都能觅到它的知音。

文化的发展在于流动,流动是更新和创造的过程。所以,尽管新移民与原居地那种牵系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但他们在完成人生的另一次选择的同时,已经为深圳带来了劳力、智力、技能和资金,带来了东西南北、五湖四海的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背景,他们所携带的这一切对于一个全新的城市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资源,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打破了旧有的秩序,激活了潜在的能量,使城市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窗口文化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有32公里的陆域接壤,有200多公里的水面相通,有12个口岸衔接。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深圳成为了祖国内地连结香港与海外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中外文化的交汇点。

从上世纪八十年初到现在,出入深圳各口岸的香港同胞日渐增多,至2004年出入境人数高达1.5亿人次,每天平均达40万人次。港人携着花花绿绿的大包小包进来,带入了香港社会形形色色的文化信息。深圳人趁着“自由行”熙熙攘攘地出去,也成了内地文化的传播使者。

两地间的血肉联系,体现在密切的经贸关系上。迄今,港人已在深兴办“三资企业”1000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7000多家。深圳引进外资的300多亿美元中,港资占了65%左右。深港两地成为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深圳的出口产品逾七成经香港转口贸易。

很多香港人还在深圳购房置业,成为深圳房地产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之一,靠近罗湖、皇岗口岸的许多住宅小区,深港居民相安而居,和谐相处,住宅区内的港式茶餐厅、美容店、商场、房产经纪部、宠物店鳞次栉比,甚至报摊上也有香港的报刊和马经。那种氛围,有时会使人直把深圳当香港。

同时,两地新闻传媒交相覆盖,在内地还禁止收看香港电视或还没有通过有线电视系统接收香港电视信号时,香港2家主要电视台的4个频道节目早已进入深圳的寻常百姓家。香港各家广播电台的电波则一直在深圳乃至珠江三角洲的上空飘荡。香港20多种主要报纸和数十种杂志通过不同渠道流入深圳。同时,深圳电视台、电台的节目也覆盖香港部分地区,深圳电视上星后,又为港人了解深圳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上世纪90年代末,深港两地合办的《深星时报》,成为内地第一份与境外媒体合办的报纸。本世纪初,深圳报业集团在香港接手了《香港商报》,以大量的版面向港人报道深圳和内地的情况,也标志着深港两地文化交流的空前活跃。

这是一种地缘文化学的现象,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牵系,丝丝缕缕地联结着两地社会生活的神经,产生一种潜在的相互影响的效应。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所说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青春文化

青春亮丽是深圳另一个动人的城市表情,人们一踏足深圳,就会发现到处是新的路、新的楼、新的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城市舞台上演出的主角——城市居民,大多是青春洋溢的创业者。曾有数字显示,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是27.4岁,这个判断的基本依据是在深圳的人口构成中,外来打工者有600多万之众,他们都是18至25岁年龄段的青年。正如深圳的打工者作家安子所说的:深圳是他们的“青春驿站”。更必须关注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深圳汇聚了“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据说通过各种渠道最后流入深圳的研究生、博士生占到了全国的10%以上。

现代文化

按照现代化研究权威人士塞缪尔·亨廷顿先生的说法:“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国内的一些专家也指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人口城市化进程和非农业化过程完成、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中坚、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建立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环保生态平衡得以实现等。

对比上述标准,深圳跻身现代化城市的行列显然已不是梦。其一,随着宝安、龙岗两区取消农村户口、撤镇建街,以及土地转公,深圳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其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资金不断积累,市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人均GDP已达7000多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596元,恩格尔系数31.6%。其三,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创新,深圳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几大要素市场初步成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其四,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深圳追求绿色GDP,注重生态环境保护。2005年8月,由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一行13人组成的考核评估小组,对深圳的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对照《全国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评估标准》,最终给深圳打了97分的高分。

事实上,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深圳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其产业结构是以高新科技、物流和金融业、文化产业等现代化大生产的前端产业为支柱的,其生活方式也是紧趋时代潮流的,是名副其实的“时尚之都,动感之城”。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