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写深圳市人口变迁图景的力作—读王世巍《深圳市人口变迁研究》
作者:石兴泽 2019-12-03 15:3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深圳市人口变迁研究》 ,顾名思义,是一部研究深圳市人口变迁的著作。深圳人口变迁是深圳改革发展中极其重要的问题。《深圳市人口变迁研究》是第一部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具有开拓性意义。作者视野多维,著作价值多重,在全面系统地厘定深圳市人口变迁的历史脉络的同时,运用科学理论在广阔的背景上审视和研究深圳人口变迁背后丰富的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资源学内涵,并对深圳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深刻独到的解读。
数据和图表背后,是作者对研究对象的全面了解和系统把握,是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所付出的大量心血。作者说这是一部“笨书”,因为下的是笨功夫和苦功夫。数据抽象冷酷,研究它需要坐实冷板凳,避免花架子,力戒浮躁,讲究学养;还要“接地气”,也就是紧密联系深圳实际。数据材料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切合深圳历史和现实,立足于分析和解决深圳问题。该著作材料扎扎实实,数字凿凿有据,分析清晰透彻,把脉严谨准确,问题准确到位,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和现实针对性。数据和图表以及数据、图表背后的巨大信息,关乎国计民生、方针政策、经济腾飞、科技进步,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丝毫误差。故唯其“笨拙”,方显出扎实严谨的研究态度。
书之“笨拙”,还在于作者登高望远,追求厚重广博。“全书梳理了深圳变迁脉络,审视了深圳市人口现状,探究了深圳市人口变迁的背景动因,积极意义和问题,描述了深圳市人口变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资源使用的互动情况。”(《自序》,第2~3页)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作者自定的目标。而无论“梳理”“探究”还是“描述”,都是很费精力和心血的事情。因为深圳人口变迁脉络,原本就是复杂的课题。试想,40年来,深圳人口从30.14万人到1252.83万人,人类发展史上这如此神奇的人口聚集是怎么发生的?变迁脉络是什么?直线还是曲线,平稳还是上攀?这条延展线的趋势和动态是怎样的?同样复杂的还有“现状”:他们的来历和居住、教育背景和自身素质、家庭结构和生活需求、经济状况和从业能力……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复杂多变,不是简单的数据所能说清楚的。而作为一部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人口变迁的著作,要对其做出符合人口学理论的探究,将千丝万缕的乱象凝结成数据和图像,做出清晰说明。焉能不笨?怎能不苦?
当然,作者不一定亲自深入市区调查,很多数字源于社会其他方面的工作,如《年鉴》、基层报表、统计数据等。但把这些数字汇总在一起,进行比较审视,分类归纳,探究思考,从而做出符合人口学的阐述也是相当艰巨的事情。我很理解作者所说的—“这些年,我的写字台上总是乱乱的,堆满了年鉴一类的书。写作时,目光穿梭于一本本摊开的大部头,看看这页,又看看那页,然后才敲击键盘,常常是个把小时过去,才形成两三百字甚至更少。基本上就是这样的零打碎敲、日积月累,才形成了这20余万字。”(《自序》,第2页)这话多少道出了本书写作的诸多情景和甘苦。
披沙拣金,孜孜矻矻,拒绝浮躁,潜心思考,其动力源于对深圳和自己事业的挚爱。作者前来到深圳,亲眼目睹了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聚,对深圳社会变革、人口骤增有深刻的感受。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深圳人口问题研究,对深圳人口增长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问题做过深入思考,曾提出“人口均衡”发展理论,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他说,“工作、生活在深圳这片热土,对社科工作者来说是幸运的。这里曾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发展建设伟大实践和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社科研究的丰富矿藏。”(第400页)所以,明知枯燥,明知笨拙,却以坚强的意志啃下这块艰涩的硬骨头。这部“笨书”是他奉献给这片土地的心血和热诚。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作者所以给自己设置如此高远的目标,导致书之“笨拙”,要因在于作者多年的理论积淀、研究积累所形成的开阔视野和开放眼光。作者没有局限于深圳人口变迁研究自身,而是放开眼光,将深圳人口变迁这一原本就极其复杂的问题置于全国乃至世界人口变迁框架内进行审视,探究既切合深圳实际、又超出研究个体、符合城市人口长远发展规划的问题,而这也决定了这部“笨书”具有多重意义。从全国看深圳人口发展变化,多方面解读深圳所提供的人口增长与城市建设的成功个案;从世界看深圳,提供了中国社会主义特区的人口变迁的个案。深圳建市40年,在改革开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