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
作者:曾 荣 2020-11-16 10:1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一带一路”倡议在核心理念、基本目标与实践逻辑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实现了对接,成为驱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重要引擎。
代“强起来”的大国,中国无疑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一支至关重要的力量,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旨在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实现世界人民共同富裕,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意义,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同时,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实践中,中国与沿线及世界各国持续深化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实际行动促进彼此之间的政治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拓展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一大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加速推进,各领域的人文合作深入开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与沿线国家已建设8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为世界上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借鉴,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财富,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在出席“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时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强调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消除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为例。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习近平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注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为此做了“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开展扶贫工作中,中国将脱贫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并在国家层面建立起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和机制创新的顶层设计,逐步带动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使更多的人脱贫致富。截止到2018年2月,中国只有17个省级行政区还存在国家级贫困县,而另外17个省级行政区已全面摘除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这为全面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谱写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华美乐章。中国消除贫困的成功实践与基本经验,对不发达国家的脱贫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和实现共同繁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著作《摆脱贫困》《之江新语》西文版首发式在阿根廷议会大厦举行。两部著作西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8页。
《国家统计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凤凰网(http://wemedia.ifeng.com/75509747/wemedia.shtml.)
《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7/c_1123335396.htm.)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页。